2025年靖港古镇大学生水上音乐周,芦江上刮起“青春风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清晨六点,薄雾未散,七十岁的王大爷推开临河的窗。背着吉他的年轻人走过青石路,古战船造型的舞台静立河畔,彩旗飞扬,音响低鸣。
“比过年还热闹。”王大爷倚在窗边咧嘴笑。这个国庆,长沙望城靖港古镇被注入了一剂名为“青春”的鲜活血液——2025靖港古镇大学生水上音乐周燃情开唱,10月5日、7日,古镇两度登上长沙景区热力榜前十。
当文旅融合从口号走向实践,当古镇不再只是历史的“陈列馆”,我们看见的,是一座千年古镇如何以“青春”为媒,完成一场从“被观看”到“共参与”的蜕变。
古镇C位,音浪破圈
“这是长沙国庆期间唯一的大学生主题音乐活动。”靖港古镇文旅运营负责人语气沙哑却难掩兴奋。面对“青年友好城市”的定位与“特种兵旅游”的热潮,靖港选择主动出击——不是迎合,而是创造。靖港必须拿出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产品。
答案,就是这个水上音乐周。而担纲此次活动创意策划的,正是此前打造了“望城千龙湖长沙龙舟邀请赛”“湘超开幕式”等爆款活动的原班导演团队。
于是,楚河码头变身“水上舞台”,20支长沙校园乐队集结成“全明星阵容”,甚至“开放麦”这一脱口秀术语,首次被移植进音乐节现场。专业设备、全媒体直播、一小时自由献唱——这不再是一场单向输出的演出,而是一个Z世代可以站上去、唱出来的表达场。
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的陈悦穿着汉服来“打卡”,她说:“一边是古建筑,一边是新音乐,这种混搭很酷。”而这“酷”的背后,是运营者对“文化容器”理念的实践——古镇不是被保护的标本,而是可以被激活、被重构的文化现场。
这种“混搭”,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记者观察到,音乐节细分为“电影”“动漫”“国风”三大主题音乐日,每天歌单聚焦特定情怀,这种精细化的运营,让潮流元素并未吞噬古镇的本色,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游客们在音乐的间歇,会走进旁边的甜酒巷吃一碗豆花甜酒,拐进八元堂听听戏品品茶。
“文化传承不能只靠打卡式的观光,”望城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靖港的做法,是将古镇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容器’,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它,实现从‘古镇保护’到‘文化赋能’的转变。其成功关键在于定位精准,不仅吸引了年轻人,更留住了他们。”
一面国旗,万声同频
巨幅国旗在芦江上徐徐展开。
如果说音乐是吸引年轻人的“磁石”,那么国庆的仪式感,则是点燃所有年龄层的情感引信。
10月1日,当《我的祖国》旋律响起,一面曾在“湘超”开幕式亮相的巨幅国旗在芦江上徐徐展开。红旗、古水、老建筑,在秋日阳光下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游客纷纷举起手机,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
而真正的高潮,是当“一条大河波浪宽……”响起时,江畔游客、船上旅人、茶馆老人,不约而同地跟唱。歌声从参差到整齐,最终汇成一股声浪,回荡在古镇上空。
游客同唱《我的祖国》。
从江西来靖港旅游的孙奶奶说,景区很热闹,演出节目也不错,小孙子在儿子带领下玩游戏,挣下了10多张商票,换了礼物好开心,中午到八大碗酒店吃饭都有古筝、戏剧、相声节目表演,很值。
那一刻,没有演员与观众的分界,只有情感的共振。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情感仪式。文化认同,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靖港古镇内丰富的文旅沉浸式体验节目让游客大呼过瘾。
湘超联动,文旅传球
靖港的“野心”不止于音乐。它巧妙接住了“湘超”这一体育IP,完成了一场“体育引流、文旅承接”的精准实验。
战胜湘潭队的第二天,湘超长沙队球员和家属就来到靖港休憩,并与现场球迷进行了精彩的水上足球互动游戏。球员们在充气水浮台上笨拙地追逐足球,不时滑倒落水,引得岸上观众哈哈大笑。没有激烈的对抗,只有纯粹的欢乐。
“湘超”文旅融合新尝试,长沙队在古镇靖港“踢”出别样风采。
“我们最初只是组织球迷来为球队助威,没想到效果这么好。”长沙队球迷会负责人“老李”对记者说。他正和几十名志愿者一起,向过往的游客免费分发长沙特色小吃——臭豆腐。“来来来,尝尝我们长沙的味道!看球开心,游玩也开心!”
一份份热乎乎的臭豆腐被递到游客手中,伴随着的是球迷们的热情介绍和欢声笑语。体育的激情与地方美食文化,在这里完成了最接地气的融合。
更为关键的是,靖港古镇同步推出了对持身份证和湘超球票票根的球迷免门票的政策。这一举措,直接打通了从赛场到景区的通道。
湘超球员与球迷的水上足球互动、免费派发的臭豆腐、持球票免门票的政策……体育的激情与地方文化在此交融,赛场边的呐喊,转化为古镇街巷的消费力。
这不是简单的“1+1”合作,而是一次流量的精准转化。它证明:文旅融合不是资源的堆砌,而是场景的互通、情感的延续。
热度之后,如何长红?
音乐周落幕,喧嚣暂歇,但靖港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从“新生免费”到“搭子票”,从“开放麦”到“暮光拍卖”,一系列细腻的政策与环节设计,展现了运营者对年轻群体的深度理解。但如何将节假日的“流量”转化为平日的“留量”,是靖港必须面对的课题。
罐子岭地铁站直达靖港古镇的“大学生专属音乐巴士”。
有文旅业内人士指出:“古镇需要在活动创新、常态运营与承载力之间找到平衡。让音乐周、湘超的热度,反哺《花开靖港》《靖港·1938》等常设项目,才能形成持续吸引力。”
《花开靖港》演出现场。
芦江水依旧静静流淌,见证过李靖屯兵、曾国藩鏖战、文夕大火与“小汉口”繁华。如今,它正见证一座古镇在守护与创新之间的探索。
这个国庆,靖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压力测试”与“形象刷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旅融合,不是“文化+旅游”的物理叠加,而是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创新为法,通过精准定位、情感共振、跨界联动与细腻服务,催生出一场触动人心、满足多元需求的“化学裂变”。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旅游的魅力在于被记住。靖港的尝试或许仍在路上,但它清晰地指向一个未来:当古镇从历史的深处走向生活的前沿,当旅游从空间的位移升华为情感的抵达,它才能真正与时代同频,在“出圈”之后,走向“长红”。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