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乡双江口镇高标准农田。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秋收时节,金色的阳光洒向宁乡双江口镇的“四高”试验区,千亩稻田泛起波浪。种粮大户赵云祥驾驶着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里沉稳推进,机器轰鸣声中,沉甸甸的稻穗被整齐卷入,金黄稻谷顷刻间盈满粮箱。
“收割机一天能收50亩,700亩地十几天就能收完。”更让他自豪的是,全程机械化让平均亩产较5年前增加了约500斤,仅早稻一年就增收10万元。
这背后,是一场始于三年前的深刻变革。宁乡市率先提出并深化落实“农田三变”改革理念——“小田变大田”“小户变大户”“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三年来,一组组扎实的数据,让像赵云祥这样的种粮人真正尝到了甜头,共同勾勒出一条通过深化改革端牢“中国饭碗”的“宁乡路径”。
理念先行,绘就变革蓝图
时光倒回至改革前,宁乡与我国许多传统农区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矛盾。据宁乡市农业农村局此前调研数据显示,全市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户均耕地面积小,田埂、沟渠占比超过8%,导致机械化作业难、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好农机进不来,种地成本下不去,年轻人更不愿回来。”一位基层干部回忆,那时看着良田抛荒或粗放经营,心里干着急。
这不仅是宁乡的困境,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背景下,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改变传统细碎化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面对困境,宁乡市委市政府展现出主动作为的战略担当。他们没有停留在被动执行上级政策层面,而是深入调研,大胆创新,将“农田三变”理念确立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的总抓手。
宁乡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清晰而系统:“小田变大田”是基础,打破物理壁垒,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小户变大户”是关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的核心问题;“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是保障,提升地力,确保“粮田”真正成为“良田”。这三个维度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改革逻辑链,绘就了一幅清晰的变革蓝图。

宁乡作为产粮大市,深入践行“农田三变”改革,全力将零碎的“巴掌田”“补丁田”,改造成高产增收的“聚宝盆”,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宁乡融媒 刘静 摄
小田变大田,打通农业现代化的“任督二脉”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如何将理念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与担当。
并田,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平公正。
宁乡的创新在于机制融合与精细操作。他们整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格局。更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探索出“按户连片”“互换并块”等多种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召开屋场会,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将农户分散的承包地进行置换、整合,重新确权登记。
在花明楼镇杨林桥村,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召开一场又一场屋场会,与村民促膝长谈,掰着指头算经济账、长远账;党员们以身作则,周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率先拆除自家菜园,用实际行动为村民吃下“定心丸”。
人心齐,泰山移。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纷纷放下顾虑,主动参与到“小田变大田”的改造中来。短短数月,杨林桥村就完成了上千亩农田的整合,曾经“巴掌大”的小田被连片的大田取代,大型农机得以畅通无阻,耕种效率大幅提升。这一锄,砸碎的是田埂,打通的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任督二脉”。
据宁乡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公布的数据,通过这场“物理革命”,全市已成功将5.36万块零星分散的“巴掌田”,整合成了1.51万块集中连片的“丰产田”,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农业生产空间的彻底重构。

宁乡灰汤镇,千亩金黄的稻穗随风翻涌,收割机轰鸣穿梭。
小户变大户,传统农民向现代经营者蜕变
田成方了,路相通了,接下来,“谁来种”这片希望的田野?
宁乡的答案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组合拳精准有力:提供贷款贴息,解决融资难;优化种粮补贴,提升种粮积极性;完善农业保险,兜底自然风险。同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像“中介”一样为农户和大户牵线搭桥,规范流转合同,让流出方安心,流入方放心。
1988年出生的王新宇是土生土长的灰汤人,2014年从部队退役后,曾在大公司任职,尽管身处繁华都市,他内心却始终眷恋着家乡的田园。2022年,他在政策吸引下毅然决定回乡种田,如今已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超900亩,成为当地颇具声名的青年“兴农人”。“政策扶持力度大,服务到位,我敢放开手脚干!”如今,他购置了多台大型农机,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效益远超传统小户。
来自宁乡市官方统计,改革三年来,像王新宇这样的种粮大户,宁乡市已培育扶持了3117户。宁乡还推动省、市、县三级国企混改组建合资公司,探索“投资人+EPC+O”投融资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全市土地流转率提升至68%,合作社服务面积达到5.1万亩。
此外,宁乡还大规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让“老把式”学会“新算法”,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经营者蜕变。这场“效能革命”,让生产要素在更具活力的主体手中迸发出更大能量。

宁乡市农业已初步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一场提升地力的基础革命
规模化经营对农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宁乡的第三变,“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正是这场变革的坚实底座。
政府扮演起“超级施工队”的角色,对并整后的土地进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整治。记者在菁华铺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看到,笔直的机耕道直通田间,防渗渠系纵横交错,电网布局合理,信息化监测设备矗立地头。
回龙铺镇丰收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农田三变”改革的成功典范。每一项工程都配备了独特的“二维码身份证”,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工程建设的详细信息、技术参数等“黑科技”内容便一目了然。承包土地300亩的种田大户彭国辉说:“以前这里20多块小田像拼图一样,现在农机在田里作业畅通无阻,机耕、放水很方便。规模上来了,成本摊薄了,新技术也用得上,一亩田能赚近600元。”
“过去浇水靠抽,排水靠沟,现在都是智能控制。”种粮大户肖胜军介绍。通过推广良种良法,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宁乡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全市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较三年前提升了7个百分点,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基础革命”,让“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智慧田”。

从无人机飞防到智能监测,从精准施策到科学管理,宁乡的田间地头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
成效卓著,迈向变革远景
三载耕耘,“农田三变”在楚沩大地上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体现。
“十四五”期间,宁乡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产量、调优结构;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构建起粮食安全发展新格局,实现粮食连年增产。2024年,宁乡市粮食总产量达74.21万吨,排名全省第二;宁乡农业总产值达258.73亿元,稳居全省第一。
观念一变天地宽。宁乡用系统、全局、现代化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真正交出了“粮丰安天下”的丰收答卷。
更可喜的是,农业前景的看好,开始吸引一些有知识、有情怀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花明楼镇的种粮大户杨志斌出生于1999年,短短几年,他从“农机小白”成长为千亩大户,运用电商思维销售生态大米,成了“新农人”的代表。
为确保改革成果长效化,宁乡正在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确保这些“宝贝田”能够“建得好、用得好、长受益”。
站在新的起点,宁乡的思考并未停止。宁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三变”内涵,推动“三变”向“智慧农业”“数字农田”和全产业链延伸。
宁乡的“农田三变”实践,不仅深刻改变了本地的农业生产面貌,更以其系统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为南方丘陵山区乃至更广地域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宁乡样本”。
这蝶变,始于打破每一道小小的田埂,成就于重塑整个粮食生产的新格局。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余惠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