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出版湘军”用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在新时代图书蓝海,勇立潮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无数出版人尤其是基层党员出版人“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汗水结晶。他们初心不渝、使命勇担,在开拓创新中激荡青春力量,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理想,用实干苦干将“出版湘军”品牌擦拭得更加锃亮,薪火相传且历久弥新。时值“七一”建党节来临,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近优秀基层党支部、一线岗位青年党员,了解新时代湖南年轻出版人的故事。
为更好地贴近学校、理解教育,陈文静(右一)经常去学校听课,与老师座谈。
红网时刻记者 杨艳 长沙报道
“愿每个人都奔着太阳,天天向上。”这是陈文静在桃源县茶庵铺小学为一群留守儿童写下的祝福。11年过去了,这张写满祝福的粉红色信笺仍留在学校,鼓励着大山里的孩子无畏荆棘、向阳生长。
作为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湖南教育》杂志社“深度”栏目的责任编辑,陈文静的“初心”很简单:扎根教育线口,冷静观察、准确传达、友善关爱,传播正能量。千余篇教育新闻作品,多个国家级、省级教育新闻奖,印证着她15年以来的坚持与担当。
“冷热交加”,将镜头聚焦素质教育
新闻界一直流传“教育无新闻”的说法,因为教育大多时候是按部就班、平静安静,教育新闻不像科技新闻有具体的成果,也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所以,在平静安静中发现新闻,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慧眼。
作为一名教育记者,陈文静满怀热情却又冷静观察。她善于捕捉那些不起眼的小切口、小人物和小事件,挖掘背后的时代意义。看着每年高考季铺天盖地的状元类新闻,陈文静从不参与。
“不热议、不追捧、不炒作,不再视分数为教育的唯一主导,而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强壮体魄、广阔胸怀变成一种自觉,才能回归教育的本真——立德树人。”陈文静说。
所以,她把镜头对准了聚焦素质教育的学校。
2017年高考成绩出来,有关桃源一中的一条常规消息传来。按照惯例,这样的稿子只能做常规处理,可陈文静留了心。作为一所县级高中,桃源一中有着骄人的高考成绩:不仅清华北大上线人数不少,考上飞行员的学生也很多。
很快,她发现了更多与桃源一中有关的“非常规”之处——不加班加点,不乱印资料,不搞题海战术;后进生的待遇“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四个优先权;学校从不挖生源和老师,还将录取指标分配到各个乡镇……这不正是当前老百姓最期盼的学校吗?
陈文静和同事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高考之上——桃源县第一中学办学育人写真》一文。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经过调研,省教育厅对桃源一中的办学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并组织全国几十家媒体跟进报道。
2019年5月5日,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 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的文件,认为桃源一中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突出代表,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学习经验,为新时代实现素质教育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善于等待,才能真正发现好题材,才能‘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陈文静说,新闻采访不是一种被动的巧合,而是主动的把握,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歌颂新事物的热情,更要具备旁观者的理智。记者的命运就是时代的命运。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记录历史,在这种记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用情用心,脚步丈量出好作品
好新闻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这是陈文静的工作信条,她甚至用脚步还原了一个好老师的故事。
2018年3月14日晚,益阳市一中数学教师胡进文值班回家后在备课时突发疾病,匆匆离世,生命定格在56岁。
集中采访后,很多媒体记者都离开了,陈文静与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留了下来,开始了第二轮采访。为了最大可能地还原胡老师的典型事迹,陈文静采访了胡进文身边的学生、同事、朋友及其学生家长等上百人,得知了一个细节:胡进文跑步去上课。
为了让细节更鲜活,陈文静按照胡老师上课的路线模拟行走了许多遍。这些细节最后都写到了稿件里——“从高三教学楼六楼到高一教学楼五楼——144级楼梯,一段下坡,一段上坡,130级楼梯。正常步行大约十分钟。课间刚好十分钟。胡进文下课总被学生围住,等解答完学生的问题再转移阵地,胡进文只能跑起来。”
不仅如此,陈文静还翻阅了胡进文6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和学生留言。采访仔细,写作更是精益求精。3万字,2万字,1万字,7000字……为了不留遗憾,陈文静与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一道不厌其烦,将稿件改了十几遍,为了取好小标题,还与数学教师开了好几次座谈会,最后将稿件改成了两个版本,一个发在《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另外一个发在《湖南教育》上。
《湖南教育》杂志“深度”栏目是湖南教育界出经验、出典型的品牌栏目。每一篇深度报道,从选题到成稿,往往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在外地采访一个星期更是家常便饭。陈文静总是对那些在基层埋头工作的人倾注了更多的目光。
2016年,陈文静接到一条新闻线索——教育援疆干部陈书国从援疆到留疆,最后将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吐鲁番。
一个省教育厅的干部,甘愿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奔赴祖国边疆,这一定是一个值得写也应该写的典型人物。
要还原人物形象,就要去人物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陈文静得知消息后,立即和同事坐上了飞往新疆的飞机。在吐鲁番的五天时间,除了采访,就是记录和思考。语言不通,就录音下来,找人慢慢翻译。
采访过程中,陈文静被援疆老师们的故事深深感动。她发现,不仅仅是陈书国,其实,每一位援疆老师的身上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群体!陈文静详细记录了每个人的故事。
水土不服引发的身体不适,让陈文静出现了高烧、咳嗽等症状,连续两天只能喝粥。尽管如此,她仍拒绝了大家“先休息几天”的提议,坚持做完全部采访,没耽误一天,又坐飞机回到了长沙。同事们开玩笑,新疆好玩吗?陈文静笑着说,除了有一天从葡萄架下经过,哪里都没有去游玩。
回来后,陈文静写了两篇深度报道,一篇是《用生命践行诺言——记“最美援疆干部”陈书国》,一篇是《涌动在吐鲁番的“湖南力量”——湖南新一轮教育援疆记》。在这两篇稿子里,没有新疆美景,但有着援疆教师的情和意,有着满满的正能量。
稿件刊发后,有网友留言说,看了他们的故事,突然明白:什么是新时代的青年?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爱儿童,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善意
为更好地贴近学校、理解教育,陈文静经常去学校听课、与老师座谈,微信朋友圈有600多个是教育界人士。在她眼里,讲好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故事,尽力为读者排忧解难,服务好每一位读者,是一名教育记者、编辑应尽的义务。
关注基础教育,关爱青少年成长,是陈文静一直以来坚持的。2008年,在一个教育论坛上,陈文静注意到,一位名叫“天涯芳菲”的网友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桃源县茶庵铺小学大部分孩子为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急需帮助。
看着“天涯芳菲”用镜头记录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陈文静心中五味杂陈。她很快联系上这位网友,原来这位网友名叫李郁芬,是桃源县教育局一位退休干部,也是《湖南教育》的一位忠实读者。从她口中,陈文静得知,这些孩子,有的失去父母,有的家有病人,有的身世坎坷……但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其中一个小女孩,一年四季只有四双破旧的小鞋子,却拿粉笔在家里的板壁上、鸡笼上、狗窝上,写满了一个个新学的字。
听见这样的故事,岂能无动于衷?很快,陈文静和网友一道,坐了四个多小时车,来到了桃源县茶庵镇小学,与大家一道给孩子们送去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在学校,陈文静还发现,孩子们最缺的是书籍和文体用品。她看在眼里,回到长沙后,又采购了30个书包、30副跳绳和10个足球,托网友“天涯芳菲”交给茶庵铺的孩子们。
“这些微不足道的帮助可能并不算什么,但是哪怕有一个孩子因此享受到了踢足球的乐趣,有一个孩子因此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陈文静说。
就这样,在一次次磨破脚皮的采访中,在一次次千锤百炼的打磨中,陈文静成长为一名采、编、评、校俱佳的“多面手”,也成为了一名对教育有着深刻理解的观察者。她说:“我是党员,我是记者,我的工作在基层,唯有不停奔跑,才能不负青春,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