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红网时刻记者 郭千千 长沙报道
"当历史真正成为人们记忆的时候,它才会变成鼓舞人勇敢前进的力量。"
湖南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牺牲最惨烈的省份之一。3支长征部队途经湖南今9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在湘征战超过16个月。
再走长征路,我和数十名记者同行一起,在青山绿水间寻访长征遗址。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人民从未忘记红军。有人记录历史,有人挖掘细节,有人讲述故事,记忆“活”了,长征精神便“动”起来。
寻找“老山界”
今年55岁的城步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宗兴被记者们称为红军长征的“活史书”。谈起长征,他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934年12月,中央主力红军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从广西资源县进入湖南城步县境内。随后,红军经江头司,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腹地,后转入通道境内。
“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一带用了7天时间,沿途镇压土豪劣绅,开展革命宣传,赢得广大百姓的信任与支持。”杨宗兴说,他对老山界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
18岁那年,杨宗兴被分配到越城岭山区的一所中学教书。当时,他读到陆定一的散文《老山界》,惊叹于红军的英勇,着迷于陆老描写老山界的优美文字和深远意境,心中自此多出一座神圣的大山。
“老山界因陆老的同名散文而闻名天下。由此多地衍生出了‘老山界’。”杨宗兴介绍。1983年4月15日,城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曾写信给陆定一求证境内的“老山界”。陆老复信说:“地图上只有‘越城岭’,没有‘老山界’。老山界是土名,属于何县我不知道。你们如要查清,一可查有无‘雷公岩’,二可查下山后的地方有无‘塘坊边’。”
陆老笔下的老山界到底是哪?看到这两封信件后,杨宗兴便开始了对各地“老山界”的寻访之旅。
南山牧场一景。
在城步江头司村西面的老山界,村民们为杨宗兴讲述了红军上南山时的情形。“当时村民看到山上‘行进’的火把蜿蜒曲折,像火龙飞天一般。”杨宗兴还知晓了1956年知青开发南山的故事。那些知青学红军做红军,从山下挑砖挑砂上山建共青城。一天只能跑一趟。脚打了血泡,肩膀磨出茧,他们从不言苦和累。
数年时间,杨宗兴翻越一座座大山,聆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路走一路收获感动。“虽未能确证哪座老山界就是陆公笔下的那座山。但我发现,这其实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打下红军的烙印。”目前,这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正在努力打造红色旅游高地,传承光荣革命传统。
革命的火种
从城步到绥宁再到通道,一路上听到红军与老百姓的故事不胜枚举。红军送的一条棉裤,被城步县长坪村村民周旺华家三代珍藏;红军为表谢意赠送的马灯,被通道县芋头村杨正益一家捐赠给了政府……其中,家住通道县流源村的96岁老人杨昌彬,至今还在等着他的红军阿哥邱显达“回家”。
杨昌彬老人身材瘦小,穿着藏蓝色的衣服,因年龄原因有些驼背,但精气神好,口齿跟思路都很清晰。1934年,杨昌彬一家救助了过路的红军战士邱显达,与其相处近3个月。邱显达伤好后编织了一担皮萝答谢杨昌彬一家,便启程追赶部队,从此再无音讯。
杨昌彬正在讲述“一担皮萝”的故事。
“您为什么如此想念邱显达?”采访过程中,我问道。“如果当年红军没有来,我就被抓壮丁了。”杨昌彬回答,“而且阿哥人好,从来不欺骗人,所以我想他。”
这不禁让我想到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中对死亡的解读,他说人的一生,其实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医学上认证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礼上;第三次死亡,是当这个世界上还记着你的最后一个人离开人世,抑或把你完全的遗忘,那么也就代表着你彻底的离去了。
或许邱显达早已牺牲在长征路上,但老人坚信他还活着,并将那担皮萝保存至今。有了这份挂念,邱显达的生命之火便未完全熄灭。正如杨昌彬所说,留住了皮萝,就留住了红军精神,留住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
而在绥宁县皮叶村鸡公坡上,44座烈士墓正静默伫立。那是皮叶村的老支书袁再金组织村民修建的。“党史上有记载墓穴的位置,我们就一个个找过去,为红军烈士立碑。”袁再金和村民们觉得,知道红军在这里牺牲,为他们立碑是应该的。
80多年岁月悠悠而过,当初参与、见证红军长征历史的当事人或已死去,或成了耄耋老人。他们的后人接过革命的火把,并将火种播撒给我们。历史已然渐行渐远,但长征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讲好长征故事
红军精神永存。
寻访、聆听、记录、追忆、沉思、感怀……历时5天的采访,那些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点点滴滴,深深震撼着我,感染着我。小水战斗中,8名红军战士跳崖就义;梨子界战斗中,红军顶着敌军的狂轰滥炸浴血奋战……不站在悬崖边,便不知纵身而跃需要多大的勇气;没走过山路,殊不知每一步都十分艰辛。是什么让这些革命烈士不顾一切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走过长征路,我找到了答案:那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不朽的长征精神。
或许,人的一生就是漫漫长征路,路上有很多困难,要爬坡过坎,同样需要坚定的信仰和毅力,需要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扎实深入的采访,把长征精神传播出去,让它触及每一个受众的心灵,成为我们共有的人生信仰和前行的动力。
长征中的红军虽然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却也从未离开。能在一代人甚至历代人的记忆里长存,正是他们伟大的所在,长征精神将烛照今天以及今后的中国。当历史真正成为人们记忆的时候,它便会变成鼓舞人勇敢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