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退役军人丨许国良:用艺术理念赋予文化扶贫新内涵

2019-07-31 22:22:23 红网
作者:潘锦 邓佳欣 编辑:肖拓
字号:

2.jpg

许国良是艺术家也是退役军人。

编者按:一朝戎马洒热血,一生信念记心间。湖南省18人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家单位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2人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

脱下戎装,奉献地方。他们秉承军队的光荣传统,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发热发光。即日起,红网时刻聚焦湖南退役军人,讲述他们的初心故事、责任和担当。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实习生 邓佳欣 益阳报道

扶贫有多种方式,修路建房,给钱送物,都能给贫困户带来实惠。许国良用艺术的理念开展文化扶贫,赋予了精准扶贫新的角度和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从益阳莲花坳到修山镇,再到张家塞,他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携手扶贫的事迹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艺术家和军人身份造就有情怀敢担当气质

如果不是那一缕飘逸的长发,许国良看上去与普通农夫无异,很难看出他是一位国画艺术家;如果不是这次评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在沈阳空军服役。

当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与军人坚毅果敢的素质融合在一起,许国良身上就散发着一股独特的气质,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有情怀,敢担当的人。

事实上,“有情怀”和“敢担当”正是许国良艺术家和军人身份的生动写照。1980年,许国良入伍沈阳空军后勤部,很快就成为部队里的“学雷锋先进个人”。出身湖南益阳农村的他心里很清楚,农村孩子要想有所变化,必须有一技之长,他选择了画画。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许国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宿舍的水房自学画画,因为那里有灯光,也不影响其他战友休息,他常常画到凌晨一两点。“我没有绘画基础,不下点苦功夫是学不到真东西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许国良的画作常常在部队的比赛中获奖,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变化。1987年,他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 1990年,他又通过考试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现在,许国良是北京宋庄上能艺术(国际)联盟会主席、湖南上能益阳画院院长,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书画委员会研究员。

他的水墨作品《归途》曾获湖南省工商联举办的省级比赛金奖,曾受邀参加“1978——卓越大奖”港澳名家书画邀请展。

画家颜新元说,许国良的油画以生活真实的具象做引子,以油画“纯术”的抽象构成的特殊趣味为效果终极。他的作品有一种不甘的压抑与苦涩,诗一样的沉吟贯通于低音炮般的色彩鸣响之中,正是他用尽力气压制其人性本能而后小意施放的部分心性本能。

纵观许国良的艺术航线,画家白野夫坦言,这是他在经历了人生风雨与磨练,并能持之以恒地奋发与努力中,自然而生出的不可复制的艺术文本,是在特定条件下所生发出的生命迹象,且一以贯之。他的本色就在于无论身处寒贵,都始终以“能屈也能伸”的“大丈夫”气质,坚守并实践他的人生理想与诺言。除性格的倔强和执着以外,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也总是能体现出独有的真诚与果敢。

2016年,许国良创办湖南上能益阳画院并任院长,在他的组织下,夏鹏程、贵仁杰、刘上民、刘高瞻、何建强、阮国新等益阳籍艺术家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他们深入乡镇、农村合作社,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建设规划,指导乡镇、民营企业文化创建,支持村(社区)的“美乡村”建设,组织义捐义演活动,给扶贫助教注入艺术符号,赢得了广泛赞誉。此外,他还创办了一家汽车产业公司,每年上缴税收上百万元,向社会提供了70余名就业岗位,其中包括10余名退役军人。

赋予扶贫文化内涵和艺术符号

“出世”还是“入世”?孤芳自赏还是经世致用?在行走世界的许国良看来,艺术与产业、商业地融合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二者并不冲突。很多艺术家都是有情怀的,但是再有情怀,也需要发挥的平台和土壤。

在莲花坳写生时,许国良发现村里的农民并不缺文化,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缺少见识。如何让老百姓零距离接触高雅艺术,让艺术扎根农村并开花结果?如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帮助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这是他和他的一帮艺术家朋友们常常思考的事情。

2013年,许国良和他的小伙伴们结合莲花坳四面环湖的特点,用艺术的眼光结合当地的田野风光,打造了“上能艺术空间”。洞庭湖、渔村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标文化,益阳的艺术家、北京的艺术家、法国德国的艺术家,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写生创作,送书画送文化下乡,他们用文化的影响力、用艺术的魅力吸引人气,把莲花坳捂“热”,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业的发展,渔民们的莲藕、鱼等土特产都成了畅销货,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外地艺术家来益阳旅游,必去莲花坳。”

450b507b2543f574e4c40872f8435e6.jpg

“菜心子上竹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果说这是结合莲花坳的地域特点,做好“水文章”。那在桃江县的修山镇,许国良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则是把“靠山吃山”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整合当地的小溪流、青石板、老木房子建立农耕文化体系,从艺术的高度,以独到的眼光建立农耕文化园,把农民们舍弃的古老农具、农产品积聚起来展示本土文化,并对“修山老街”进行艺术改造,在改造中传承文化。既传统又时尚的设计风格和理念震撼了许多人,让人大开眼界。

苏伟是修山镇的高级农艺师,他对许国良这些艺术家的文化扶贫给镇里带来的变化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许国良老师他们用艺术理念使生态农业艺术化,打造的农耕文化园让农耕器具变废为宝,充分展示了本土文化,“一山五统”的高品质市场包装运作,使农艺产品的生产艺术化,他们提出的生态文化旅游理念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所推介的“印子粑粑”“修山面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

“文化扶贫不是给点钱建个房,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带来精神方面的突破。”贵仁杰是许国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他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扶贫队伍中来,告诉大家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这都是一块值得耕耘的热土,这块热土值得大家热爱。

文化扶贫,去一个地方成就一个地方,许国良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成功的法宝就是“找魂”。他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独特资源和文化,以艺术家的眼光,从艺术的高度,加以提炼升华,运用多年积累的资源全力推介。

在张家塞富民村考察时,许国良发现当地有美湖几万亩,很适合发展旅游业。当地村民盛产擦菜子、菜心子,不打农药绿色环保,但就是价钱卖不起来。如果把旅游业发展起来,带动村民的擦菜子、菜心子销售,那脱贫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擦菜子、菜心子都是开胃下饭的好菜。“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的童谣家喻户晓。菜是好菜,怎样才能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呢?

通过一番考察,许国良觉得可以尝试提高张家塞富民村这些农特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村民收入。以前,村民们的菜心子是晒在水泥地上的,制作菜心子的工艺和器皿也不讲究,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品牌打造。

许国良大胆提出“菜心子上竹篙”的解决方案。每到晾晒菜心子季节,村民们都在田埂旁插上竹篙把菜心子挂上去晾晒。微风习习,绿的、白的菜心子在太阳照射下散发阵阵清香,不仅干净卫生,还成了富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参观,一时间名声大噪。

制作菜心子的器皿,许国良也很讲究,他们采用铜官窑生产的缸、坛密封菜心子,不仅保障了食品健康和安全,也赋予了富民村菜心子文化内涵和艺术符号。

建设扶贫超市推动消费扶贫

村落里、田埂上,菜心子上竹篙,旁边摆放的铜官窑坛坛罐罐错落有致,这是一幅多美的田园风景画?在许国良心中,益阳的餐桌上少不了菜心子,要学习“韩国泡菜”打造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这需要系统的策划包装营销,艺术家的创意和审美水平,正好在这一方面发挥了作用。“艺术家要有情怀,真正的价值是社会价值。”

2a27ab0009ddc66e1e3631342b1b2c8.jpg

许国良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积极投身体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当中。

这些绿色、环保的张家塞富民村农特产品,很多都进入了益阳市消费扶贫绿色超市(下称扶贫超市)。近年来,益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市扶贫办等部门在机关院内建立扶贫超市,并以此为平台,宣传消费扶贫理念,拓宽贫困村农产品销路,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在益阳市政府机关大院食堂一楼,由2间库房整合而成的扶贫超市免费集中展销全市50个精准扶点农村合作社提供的200多种优质农产品,相关合作社均在市扶贫办备案登记,产品质量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管局严格把关,所提供农产品均绿色、安全并具有地方特色。

益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李赛说,产业扶贫要突出实效,突出解决市场营销问题。建好扶贫超市,一方面是做好“广大多数”的工作,通过组建张家塞乡富民村的产业扶贫合作社,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是做好“关键少数”的工作,以“关键少数”引领“广大多数”, 发挥龙头企业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消费扶贫。

许国良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文化扶贫的创意和作为是益阳市打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益阳市各部门将通过电子商务营销和乡村旅游等手段,鼓励引导富民村等地的贫困户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开发销售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打造产业扶贫高端产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