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踏访余元君生前足迹:争分夺秒最后3天浓缩他的25年
“八百里洞庭就是余元君的家”
余元君生前三天行程图。
余元君的妻子黄宇(左)在追授仪式上与主持人交流(8月5日摄)。新华社图
整整一面墙,木质的书柜里摆满了水利相关的书籍,书柜的正中间,70多本工作笔记成3摞摆放整齐,尤为惹眼。
一台电脑,一把坐椅,两个笔筒,一张书桌……与满满当当的书柜不同,这间办公室显得简简单单,门右侧不大的茶几上,摆着一盏茶壶,玻璃烟灰缸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
这,是“时代楷模”余元君生前在湖南省水利厅的办公室。为了深入了解余元君,8月7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里寻访。
其实,在余元君去世不久,记者就曾踏访余元君生前的部分足迹,比如他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单位、老家以及洞庭湖区,试图通过多次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一个“鲜活的余元君”。
■记者 李成辉 实习生 龚怡菲 覃久凌 滕婷
与洞庭湖融为一体
祖宅二楼第一间房,是余元君的卧室,卧室里蛛网密布,只陈列着几件破旧的家具。
祖宅依旧是那个祖宅,但在这里走出去的那个立志对家乡有所贡献的少年,再也没了消息;办公室还是那个办公室,但那盏常在深夜里亮起的灯再也不会亮。
2003年结婚纪念日,余元君突然对妻子说:“老婆,我带你出去走走吧。”结果他带着妻子径直到了常德,租了一艘船,游洞庭湖。船上他一直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是什么堤、哪一年修的、多宽、多深。许多数据脱口而出。妻子发现,他讲得特别自豪,整个人神采奕奕,眼睛放着光。以前妻子还会抱怨丈夫工作忙,但就在那天,妻子什么都理解了。
用生命守护,让洞庭安澜。从此,余元君与洞庭湖真正融为了一体。
“真正的办公室”在洞庭湖
余元君工作25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洞庭湖度过
8月7日下午4时许,坐在余元君的办公室里,记者慢慢翻阅起那一本本工作笔记。
70多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的内容谈不上高深,只是“流水账”一般,但这一页页的“流水账”也让余元君每天的工作变得有迹可循。
上面记载的工作内容算不上精彩,但确实给人充实的感觉。余元君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日的工作内容几乎都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
记录在2019年1月19日戛然而止,上面写着:钱粮湖垸分洪闸质量巡查。笔记本最后一页所记录的地方,就是余元君倒下的地方。
省洞庭湖工程管理局局长沈新平说,余元君工作25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洞庭湖度过,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与其说这里是余元君的办公室,倒不如说余元君“真正的办公室”在洞庭湖。
仅就钱粮湖垸分洪闸项目而言,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工至余元君倒下的400多个日夜里,余元君共13次深入项目现场。
工作25年,9000多个日日夜夜,余元君归纳整理的电子资料超过1000个G,凭一支笔、一页纸,就能勾勒出洞庭湖不同区域的水系图、工程分布图……余元君的同事们说,他是“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他整理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适用文件汇编》,更是被大家誉为“洞庭宝典”。
与生命赛跑的余元君
回顾余元君生命的最后三天,那情形如同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可谓是争分夺秒。这3天,其实是余元君25年水利工作的缩影。
在余元君离开的第五天,也就是1月24日下午,三湘都市报记者赶到了岳阳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工地。这里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轰鸣,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加紧建设,一如既往。
不过,在余元君倒下的工棚里,他最后坐的椅子,空着。他每次到工地所戴的“13”号安全帽,也默默地安放着。
“他早就表现出了不舒服的迹象,但始终忍着不做声,一直摸头。如果早点提出来,或许结果就不是这个样子。”面对记者,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项目副经理张彦奇泣不成声。
1月19日,那天一大早,余元君就乘车赶到这里,查看工程状况。午餐后,按惯例没有午休。张彦奇当时还问他,中午是否需要休息,但他摆摆手,“不用了,抓紧开会。”
由不得余元君不急。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是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内容,项目能否在汛期来临前按时按质完工,关系着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整个洞庭湖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
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余元君当时检查发现,洞庭湖气候潮湿导致水泥长时间不干,可能会影响工期进度,只得在现场进行协调和技术指导。
会议进行到16时07分,余元君突然感觉不舒服,呼吸困难。从来不麻烦别人的余元君还是“麻烦”了别人,他对同事纪炜之说,“我觉得不舒服,请把窗户打开”。10分钟后,余元君便陷入昏迷。
回顾余元君生命的最后三天,那情形如同洞庭湖蓄滞洪区建设,可谓是争分夺秒。
17日上午,在长沙进行工程评审;下午赶往岳阳华容县验收工程;晚上开会到深夜。
18日一早,赶往华容县禹山镇,协调相关事宜;简单吃早餐,开会讨论至16时,又赶往大通湖东垸分洪闸建设工地,工作直至深夜。
19日,到达生命最后一站……
这3天,其实是余元君25年水利工作的缩影。
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
兄弟姐妹、侄儿侄女都希望他能多多照顾,余元君总用一句话答复:“扯这个事免谈。”
八百里洞庭还是余元君的家。
在余元君去世后的第六天,记者来到余元君出生的地方——洞庭湖畔,常德市临澧县佘市桥镇的荆岗村,澧水的一级支流道水在这里流过。
顺着一条颠簸无比的乡间小路走到尽头,余元君的祖宅出现在记者眼前。祖宅大门紧锁,荆岗村的村民赶紧打电话通知其兄长。不多时,一位皮肤黝黑的农民骑着摩托车赶到了,他是余元君的二哥。
省洞庭湖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员李三友回忆,第一次开车送余元君回家,临近余元君家门口时,李三友看到路边有一个砍柴人,正要问他前面路好不好走时,谁知余元君高兴地对砍柴人喊道:“二哥!”
那个时候的余元君其实已经“大权”在握。1998年的特大洪水之后,是中国水利系统建设突飞猛进时期。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洞庭湖工程量非常密集的时候,每年余元君经手的资金就有10个亿。
余元君曾经对他的中学校长琴国佑说:“我管理上亿的资金,只要我点一下头,答应一下,我可以一夜暴富。”
余元君只要大手一挥,不仅他的至亲,连带他的家乡或许也会从中受益。但他没有,“我管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个钱我不能要”。
余元君的几个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家庭条件都不宽裕,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侄儿侄女都希望他能多多照顾,但是每当他们对余元君提出想找他搞点事情做做时,余元君总是用一句话答复:“扯这个事免谈。”
余元君的决绝一度让家人觉得无情,但就在无情的背后余元君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亲情表达方式。
余元君的侄子余淼说,他也曾抱怨过,叔叔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不帮他一把。后来,他收到了叔叔发来的很长一段信息。余元君在短信里反复强调不能假公济私违背原则,鼓励余淼先踏实做事、学好本领,机会一定会青睐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