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阳二荣:第一次下井

2019-09-17 20:28:46 红网
作者:阳二荣 编辑:杨滋
字号:

????_20190912173625_??.jpg

娄底日报阳二荣。

编者按:今年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娄底组织开展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式调研采访和“传承红色基因”行进式主题采访两次大型集中采访活动。9月11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总结座谈会,6位参加集中采访的记者代表分别发言,谈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们中,有的为娄底市近年来取得的瞩目成就而自豪,有的为娄底革命先烈们忧国忧民的胸怀而感慨,有的为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使命而深思……两次大型集中采访活动,成为全市新闻工作者一次思想认知的再升华、爱国情怀的再凝聚。现特将这6名记者的发言进行摘登,共同分享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以下为娄底日报阳二荣的发言:

今年5月,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带领“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新化冷水江采访组,到锡矿山、油溪桥、文印小镇等地方进行蹲点式调研采访,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地方这些年来巨大的变化,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锡矿山第一次下井。

在锡矿山采访的第二天,我们提议下到矿井中去,体验一把井下工人的生活。锡矿山宣传部的同志马上就同意了,而且立即做了安排。

经过简单的培训以后,我们每个人都领了一套矿工服、毛巾、矿靴、安全帽、矿灯、定位器。换上下矿服后,亲身感受到了这一身装备的重量,应该说矿工们穿戴着这样的装备进行井下作业,还是非常辛苦的。安全员反复交代:定位器要保护好,如果遇到危险,他们就可以尽快找到我们。

现在可以讲了,当时听到有危险,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恐惧的。心想:壮丽70年,我不会就这样“壮烈”了吧?一想到我是带队的,决不能临阵脱逃,我们一行高高兴兴登上了去矿井的中巴车。

走到井口,面前是一个大大的斜坡,里面灯光很昏暗,一眼根本望不到头。陪我们一起下井的老矿工,教我们如何迅速抓住一晃而过的猴车,坐上它向矿井深处滑去。猴车滑到了终点,我们以为到了目的地,师傅告诉我们,还要继续走一段路再坐猴车。换了三次猴车以后,我们总算到了离地面520多米的深处。

下了猴车,我们就随着工人师傅在井下巷道里,东拐西拐,穿过一个个巷道,像是地下迷宫似的。这真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脚下是泥巴路上铺着铁轨,洞壁上挂着水管、电线,头顶上到处滴水。越往里走,灯光也越来越昏暗,空气逐渐变得稀薄起来,身上也感觉到了丝丝寒意。我心里在琢磨:是不是意思意思就回去算了?但是,看到湖南日报的女记者邹娜妮和扛着那么大摄像机的娄底电视台两位年轻人杨程、刘俊,都兴致勃勃往前赶,我也只好硬着头皮跟上去。

杨程、刘俊说,一定要到工人采矿的现场去拍摄。去现场要通过简易楼梯爬到巷道上方一个只容许一个人通过的小洞口,在小洞口里又要顺着另一个简易楼梯往上爬,最后爬到了一个只有一米高的小通道,工人师傅在这里蹲着甚至半躺着打风钻。我们采访组七八个人居然都爬进去了,杨程、刘俊蹲着拍摄了一个多小时!

在井下的两个多小时里,从直立行走,弓腰,下蹲,到最后的爬行,整个人都已经要虚脱了。

我们后来在直升井上了升降车几分中到达了地面,我又看见了火热的阳光,感觉到刚才仿佛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回,回到地面真好。

这一次的采访,让我对井下工人顿生敬意。他们一年365天,几乎天天下井,干着这样苦累脏险、超负荷的体力活,而我只不过是偶尔下一次井都受不了,他们真的很了不起!这种吃苦耐劳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这一次的采访,更让我对我们年轻的新闻记者感到深深的敬佩,我敬畏他们的敬业,敬畏他们的无畏,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是我们的基本功,更是我们对新闻的态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如果不是亲身体会,怎么能看到如此绚丽的风景?怎么能认识这群可爱的人?怎么能感受到火热的生活?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