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黔张常铁路开通 刷新国内岩溶地区高标准铁路建设纪录

2019-12-26 22:48:31 红网时刻
作者:朱丽萍 编辑:张立
字号:

铁一院技术人员在溶洞勘测。

红网时刻12月26日讯(记者 朱丽萍 通讯员 丁洋)12月26日,黔张常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条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的通途背后,是先后穿越20多条暗河、10多处高压富水大断裂,揭示大型溶洞、管道流等岩溶100多处,再次刷新了我国岩溶地区高标准铁路建设的纪录。

工作人员在密林深处勘测。

黔张常铁路作为国家路网规划的“渝长厦”(重庆至长沙至厦门)快速铁路的重要通道,该线路大范围走行于武陵山脉的中、低山区,区域内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线路所经岩溶区的通行长度达142.78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42.5%,存在岩溶、滑坡、崩塌、危岩落石、顺层、瓦斯、页岩气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其中影响最大、最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岩溶和岩溶水。

铁一院技术专家团队研究设计方案。

 黔张常铁路总设计师、铁一院高级工程师刘廷玺介绍,在黔张常铁路的勘察设计过程中,铁一院提出了“拔高线位、沿沟谷(河)边选线、隧道多设人字坡"的总体选线原则,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岩溶和岩溶水带来的工程风险,同时还实现了岩溶隧道“顺坡施工”“超前预报”等一系列创新之举,取得了“零灾害事故”的骄人战绩。

铁一院技术人员在溶洞进行勘测。

为了切实将黔张常铁路打造成我国岩溶地区的“安全线、示范线、环保线、扶贫线”,勘察设计中广泛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中了空间探测、计算机、数据库、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最新成就,在前期地质判释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良地质判释准确率达到了85%,成为判释全线各种不良地质的“天眼”。

铁一院技术人员现场勘探。

黔张常铁路全线新建隧道100座,总长达171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50.3%,其中有85公里的隧道通过岩溶地段,隧道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修建难度极大。通过科学的选线理念和一系列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杜绝了施工岩溶灾害,保证了隧道安全和质量。从未发生过一次岩溶灾害事故,为我国在复杂岩溶区修建铁路隧道的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