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丨粟裕故居:红色梦想启程的地方

2020-04-08 15:52:38 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马丽红
字号:

编者按: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强“根”塑“魂”,打造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在湖湘这块红色文化的沃土上,29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15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记录着时代的故事。

为进一步发挥好湖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伟人故地,拂下文物藏品的岁月灰尘,用文字讲述背后的故事。

故居e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粟裕同志故居。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怀化报道

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距县城约6公里,古樟苍翠,黄檀挺拔。面阔三间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房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湘西民族特色。

1907年8月10日,名列十大将榜首,人称“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改造后的粟裕同志纪念馆紧挨粟裕同志故居,纪念馆于1991年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馆名,占地146亩,依山傍水,环境幽雅,高端大气,简洁庄重。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目前,粟裕纪念馆每年接待党、团组织、学校团体近100 个,参观人数达40余万,被授予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粟裕故居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粟裕故居和纪念馆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粟裕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粟裕同志纪念馆。

在老家度过不平凡的青春岁月后,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离开家乡,来到常德,先后就读于常德二师附小、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在常德二师,粟裕接触到共产党员邓兴明、藤代远,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年轻心灵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7年,粟裕来到武昌,投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师长叶挺。在这里,粟裕亲耳聆听了周恩来、恽代英、叶挺等人的报告。从此,他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坚定的信仰,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他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从一名普通的班长成长为叱咤风云的野战军统帅,指挥和参与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毛泽东曾经对蒙哥马利元帅说过:“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可见粟裕能力之强,成就之伟大。

1ae18dd8c46547d59f472cac232b83ce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赶上队伍,绝不离开革命。”

在南昌起义部队转战至赣闽边界的武平时,粟裕所在部队遭到敌军猛烈袭击。粟裕时为警卫班长,他所在的排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战斗中,一颗子弹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他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粟裕醒来,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赶上队伍,绝不离开革命。”他咬紧牙关,猛地站了起来,随即又倒在地上。粟裕用力往山下滚去,路过的战友搀着他赶上了部队。

从南昌起义到淮海大战,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团参谋长到先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直至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粟裕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5ee7e8a97bca48c089f2d396e67aded3_副本.jpg

“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一起”

武平战役靠着战友相助死里逃生,粟裕深刻体会到革命队伍中的战友情就是生死情,他时刻都没忘记曾经在战火硝烟中患难与共的战友。

1983年,粟裕在《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一文中用大量篇章记下烈士们的事迹:黄富武、王维信、宗孟平、李重才、洪家云……其中包括20多位战友的姓名、职务、牺牲的时间和地点。他深情地说:“我认为,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英勇奋斗而牺牲的烈士们,是夺取这些胜利的最光荣的功臣!”

晚年,粟裕大将郑重地向夫人楚青口授自己深思熟虑的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烈士有数十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过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一起。”

1984年1月,一代名将逝世,楚青向党中央转达了粟裕生前遗愿。经中央军委批准,粟裕的骨灰被撒埋在东南八省、市,与牺牲的将士们埋到了一起。

粟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充满革命情怀的一生。走进粟裕故里,通过现场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幕幕革命场景、一个个感人故事,可以追寻红色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红色记忆的熏陶下,让思想得到净化、灵魂产生触动。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