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11月3日讯(记者 黄利飞 通讯员 彭小云)省自然资源厅昨天对外发布消息称,得益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创新应用,湖南贫困地区的“良田沃土”长出了“真金白银”。2015年至2020年10月,我省51个贫困县累计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1.9万亩,获得收益247亿元;近3年11个深度贫困县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均超过了3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在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农用地,然后在城市地区相应新增一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未用完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为节余指标。
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出台指导文件17个,引导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如在拆旧对象上,鼓励将易地扶贫搬迁原住房纳入增减挂钩,面积放宽至400平方米以下,确保建新后拆旧到位;在交易范围上,明确只允许贫困地区产生的节余指标跨地区交易,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位;在规模限制上,明确贫困地区可根据资源禀赋和实施能力,自主申报增减挂钩项目,不受指标限制;在资金管理上,跨省交易资金和省内交易资金全部下沉由县财政直接支配。
我省建立了增减挂钩指标供需信息平台,发布指标交易指导价格,引导供需双方公平便捷达成交易;为拉动指标需求,还明确全省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使用增减挂钩指标报批,今年前10月已累计使用7.39万亩。2018年至2020年10月,我省积极向国家争取跨省流转指标2.38万亩,实现收益71.4亿元,指标和收益规模均排全国指标输出省份前列。
通过增减挂钩,2015年以来,全省腾退废弃建设用地58.6万亩,复垦新增耕地30.16万亩,既做到了土地节约集约,又保护了耕地。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如岳阳市利用增减挂钩有效整治“空心房”,武冈市利用增减挂钩探索村民集中建房模式,被作为典型向全国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