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过通道时,两位掉队的战士将一副担架交给村民粟再金保管。从此,粟再金家人将此视为“传家宝”,舍命保护。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家人关怀备至,过上了幸福生活——
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情
3月17日,通道转兵纪念馆,讲解员杨月颜(左一)向游客讲解一副红军担架的故事。 王森 摄
3月17日,粟隆坤(中)展示无偿捐赠红军担架的证书。 王森 摄
▲3月17日,粟隆坤讲述他和他父亲当兵的故事。 王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赵志高 卢嘉俊 通讯员 吴祥淼
故事回放
一副担架,三代人守护
3月17日,通道转兵纪念馆展览大厅,伴随着《映山红》轻音乐,讲解员杨月颜向记者和当地群众讲解了一副红军担架的故事。
眼前这副担架,2米多长、0.5米多宽,主体部分是合金材质,手柄为木质,底部有4个同为合金的支架,只是躺床已经没有了。
担架原来是有帆布躺床的,上面还写着“某某红军医院”。由于时间长了,帆布躺床已经烂掉,但这个故事却深深地印在当地群众心中。
1934年12月9日,在经历湘江战役重大挫折之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进入通道。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西进贵州。
这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牙屯堡镇绞坪村村民粟再金上山砍柴,突然听到呼唤:“老乡,快过来,我们是红军,请你帮个忙。”
粟再金心里嘀咕:前几天很多红军经过寨子,他们对老百姓很好,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完全不同于原来见过的国民党军队。他连忙跑过去,发现眼前的两位红军战士,衣衫破烂、身上有伤。
一位红军战士说:“这里有一副担架,它救过我们很多同志的命。现在我们要去追赶部队,带着它容易暴露身份,想请你保管一下,我们以后会来取。”
粟再金考虑了一会儿,郑重地说:“好,我一定帮你们保管好。”粟再金赶紧跑回家,拿了两个大饭团和两袋红薯给红军。等到天黑时,他把担架扛回家,藏在阁楼上。
担架被扛回来的途中,有人看到了,并向乡公所告了密。第二天,国民党民团便上门追问担架的下落,并以通匪嫌疑把粟再金抓到乡公所审问、毒打。但任凭民团怎么严刑拷打,粟再金都一口咬定不知道。一个星期后,民团见问不出什么名堂,也搜不出担架,只好把浑身是伤的粟再金放回了家。
可是,年复一年,粟再金家门口山坡上的映山红红了又红,就是没有盼来红军来取担架。他临终前嘱咐儿子粟旺真等儿孙:“这是红军的担架,将来会有人来取的,你们要把担架保护好。”
“文革”期间,造反派硬说这副红军担架是粟再金偷的,将时任生产大队大队长的粟旺真揪出去批斗,粟旺真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这副担架保护下来。
粟旺真临终时,再次嘱咐儿孙,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担架。
曾经,有文物贩子出三四万元钱想买这副担架,但他们一家没有一个人同意。
粟再金的孙子粟海富说:“保管好担架是爷爷向红军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整个侗家人的承诺。”
2014年,通道转兵纪念馆在当地征集文物。粟海富为此专门召开家族会议,家里人一致同意将担架捐赠给纪念馆。粟海富深情地说:“将担架无偿捐献给通道转兵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的故事,这也是我们对那两位红军的一个交代。爷爷在天有灵,会支持这个决定的。”
故事延伸
传承精神,坚定跟党走
在通道牙屯堡镇文坡村(绞坪村合并后的村)一处公路旁,有一栋3层楼高的砖房。走进房间,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这栋房子的主人是粟再金的曾孙粟隆坤。如今他一家三口和父母住在一起。他指着这栋宽敞漂亮的房子说:“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的恩情。”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粟再金一家信守承诺、支持红军的事迹。一直以来,当地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对粟再金的后人在政治上进行培养,在生活上给予关怀。
2017年,通道县委书记印宇鹰来到粟隆坤家慰问,并与镇里商量,为粟隆坤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2100元。经过组织培养,这些年粟隆坤进步很快,入了党,当上村干部,现在担任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2020年,粟再金的孙子粟海富患脑血栓后,镇政府第一时间为他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
“现在日子甜着哩!”粟隆坤说,“我现在当村干部有工资,父母亲和妻子一道搞稻田养鱼、种植中药材,收入稳稳的。并且从太爷爷下来的我们一大家族生活都过得很好。”
“我们这个大家族受祖爷爷的影响,始终相信共产党。解放后,享受党的阳光雨露,大家对党有深厚感情,铁心跟党走。”粟隆坤说。
镇党委书记林世昌介绍,粟隆坤一家从他爷爷开始,三代人都是共产党员,都担任过村干部。其中,粟海富父子参军入伍,保卫边疆。粟再金的儿子粟旺真尽管“文革”中受过委屈,但始终信念坚定。粟海富担任了30年村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修路修桥建学校。粟再金的后代子孙中担任村干部、入党、参军的,有10余人。
“海富继承了爷爷的传统,信守承诺。”村里的老会计粟永胜讲了一个故事:2008年,村里修大桥,到年底了,尚欠民工10多万元工资,粟海富四处找亲戚借钱,支付了民工工资。
粟隆坤同样继承祖辈热心助人的传统。村里有个五保老人叫粟永定,患间歇性精神病,粟隆坤经常去看望,送米送油,帮忙做家务。一次,粟永定病情加重,粟隆坤第一时间联系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将他送去治疗。
采访中,粟隆坤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已有一个4个月的儿子。他说,等他儿子长大后,一定要给儿子讲“一副担架”的故事,让“一副担架”精神代代相传。
走出粟隆坤家,落日的余晖洒在山坡上,满山的映山红含苞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