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嫣:又是一年四月天

2021-06-04 11:10:51 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陈加宁
字号:

编者按:菁菁岁月,迤逦暖阳,春华秋实,时光飞逝。20年风雨兼程,20年砥砺前行,20年硕果累累,20年豪情满怀。在红网迎来20岁生日之时,红网员工和网友纷纷敲动键盘,讲述自己与红网的故事,或成长、或感动、或收获、或惊喜……

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地之间变得豁然开朗,阳光更加明媚,万物茁壮生长,人们的心情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明快起来。一字一句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低头看了一眼电脑下方的日历,倏然意识到又是一年四月了。6年前,刚进红网时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2015年,我刚从北京一家出版社闯荡回湘,在五楼的会议室里,面试老师问了我一个直接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北漂吗?我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了“是”。没有亲人在身边,如同浮萍一般,即使工作再充实,心里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而就在那个春天,感谢红网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接纳了从北京回湘的我。

记忆

2015年8月3日,在红网演播厅里,随着毕业于黄埔军校武冈分校、曾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湖南和平起义的抗战老兵黄天一声“集合”令,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团8组记者闻声集结,红网《最后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随即开启。

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8组记者分赴陕西、上海、江苏、云南、山西、河北以及湖南的长沙、衡阳、常德、芷江等10余个抗战名城,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挖掘湘人抗战的历史细节。

那时初到红网的我,分在新闻中心中国频道做编辑。前期完成了领导安排的湘西、衡阳线的网页子专题后,在领导的信任下,我接手了这个报道衍生图书《最后的胜利——红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特辑》的制作,和曾小颖老师一起,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频繁地去印刷单位,沟通细节。

封面印刷工艺用UV,还是起鼓?纸张用胶版纸,还是轻型纸?排版样式怎样设计才会更美观?图书框架如何构建,会更符合逻辑?那一个多月里,张树忠总让我放下手上所有工作,集中精力做好这本书。因此,这本书成为我来红网接触到的第一个大项目。

QQ截图20210603145310.png

《最后的胜利——红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特辑》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有一整个礼拜是待在印刷单位的,书中的章前页的设计,以及每一章节开篇的小脚丫,红旗的小细节,都是在现场和美编多次沟通设计完成的。深夜核对书稿细节,加班看稿,来回沟通……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从策划到出版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进入红网后,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

纯粹

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时,我脑海里跳出两个字,那就是纯粹。有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纯粹的人?

后面去了阅读频道,做了记者,听那些作家们侃侃而谈后,我似乎明白了纯粹这两个字的深意。

201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阅读频道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红书人·访谈》,我逐字敲下专题导读语:关注热点图书,挖掘创作趣事,用细腻的视角还原最纯粹的书人本色。

2016年10月下旬,我接到了梅溪书院的邀请,去采访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从一名图书编辑转行做网络编辑,再去做记者采访,换个身份,重新融入这一行,仿佛对图书、对作家,有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我记得那次采访安排在梅溪书院二楼的一个房间里,当天来了10多家媒体的记者,比约定的时间早,严歌苓老师身穿黑色立领改良旗袍,面带笑容,走了进来。不同于其他采访对象,严歌苓老师首先让所有在场记者逐一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单位。随后,记者们就开始自由提问,我清楚地记得,她在现场说:写作是一门精神功课,对于人生有很大的好处。一个小说家第一步要学会观察,打开视觉、听觉的感知;小说家还应是一个倾听者,听别人的故事,用作家特有的敏感进行感知。

当时,听完这些话,我感触很深:作为一个作家都是如此,要学会观察、感知、倾听,作为一名记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尊重每一个采访对象,才能从心间到笔尖,写出更加鲜活、生动的文字。

信念

曾经有个采访对象跟我说过:“当记者虽然辛苦,但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收获很多感情。”的确如此,在2019年11月的一次“寻找英烈后人”的采访中,我有了深刻的感受。

2019年清明前夕,红网时刻新闻联合今日头条,特别推出了“寻找英烈后人”专栏,发布了11条寻访革命烈士后人的线索信息。

信息发出6个月后,发布信息的联络邮箱里收到了一封邮件《谷楚胜后人线索》。根据邮箱里的联系方式,我们联系上了谷楚胜的外孙周小华,经过一番仔细核实,每一条信息都吻合。在收到邮件1周多后,我和同事朱丽萍前往谷楚胜后人居住地——郴州宜章。

在宜章县红色森林公园旁的一栋民居里,我们见到了跨越半个世纪、一直苦寻父亲的80多岁老人谷凤花。在采访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谷凤花老人跟我们讲起这位母亲口中经常提起,却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谷楚胜时,用布满皱纹的手,反复地抚摸着那张仅存的父亲照片,眼角泛起了泪光。当这个老人颤抖地说出“我想爸爸,但想也见不到了”这句话时,那一刻,我心中真的百感交集,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2.png

谷凤花用布满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抚摸着一张仅存的父亲照片。

采访现场,我拨通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办公室的电话,询问了关于谷楚胜烈士的信息,以及英烈后人认领的流程和手续。工作人员回复说,在烈属确认信息后,凭着家谱、族谱,拿着烈士的照片或者其他相关物品,就能来纪念馆认领了。听到工作人员回复后,谷凤花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个月后,周小华发来了他和母亲、妻子一起去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照片,再次向我们表示了感谢。

QQ截图20210603145427.png

在郴州宜章“寻找英烈后人”采访现场,我拨通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办公室的电话。

经过这次采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记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文字和镜头道出平凡百姓的心声,帮百姓圆梦。不知不觉已经在红网这个大家庭6年了,又是四月天,我从幕后编辑岗位,走到了深入采访的一线记者岗位,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感恩红网给了我从事记者这份职业的平台,在这里,我有了尽喉舌责、写为民情的机会;在这里,我遇见了不同的采访对象,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在红网20岁生日之际,如果问我要如何表达对红网这个大家庭的爱,我想说:我会继续怀着对新闻的追逐与敬畏,坚持用心、用情完成每一次报道,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作者:王嫣 系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