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冯畅畅 宋浩欣 湘潭县报道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在今年7月底召开的湘潭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黄劲松也提出,“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智慧莲乡’建设,推动文明城市由‘硬件’提标向‘软件’提质转变,由‘建设出亮点’向‘管理出经验’转变。”
易俗河镇是湘潭县城关镇,镇域面积212.97平方公里,辖30个村、14个社区,人口34万,党员4032名。该镇积极探索通过党建引领,着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引导乡风文明,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增强人民的福祉,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党员打“先锋”,基层治理有力量
这两天,趁着天气晴好,家住易俗河镇百花社区棉纺织厂小区的老党员方彰宋,在小区忙里忙外,赶在寒冬来临前,将5号栋渗水的排水管更换掉。
70岁的方彰宋是一名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所在的棉纺织厂小区又是一个无物业老旧小区,设置陈旧、卫生脏乱、乱搭乱建等各类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
这时,方彰宋主动“站”了出来,集合起小区里的党员,成立一支“党员服务队”,小区居民从此有了“主心骨”,小区环境大变样。
党员打“先锋”,治理有力量。
目前,易俗河镇全面实施党员向社区报到和自领任务活动,推进城区楼栋党组织、楼栋长建设,按照“社区党总支——小区功能性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单元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的社区党组织体系,构建起由“政府干部、社区工作者、法治工作者、基层党员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区党员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安排,在小区自领楼栋长、单元长和网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小区服务志愿者等岗位。按照“村党总支——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农村党组织体系,引导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领河长、路长、林长和屋场长等岗位,做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社会广泛参与,助力群众解难题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群众参与必不可少。
易俗河镇在现有三级网格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管理链条,广泛动员基层党员和社会热心人士志愿参与社会治理。
今年夏季,湘潭等地出现散发疫情。在吴家巷幼儿园从事后勤工作的党员贺银辉,主动加入到抗疫志愿者队伍中,在她所居住的城南公寓门卫处执勤。实际上,5年前,贺银辉就自告奋勇组建了十余人组成的爱心志愿者群,负责小区日常的管理事宜,不收取任何报酬。
在城区,易俗河镇实施五级网格管理,以小区或主干道为单位划分四级网格,由小区功能性支部书记或业委会主任、街长担任网格员;以楼栋或单元为单位划分五级网格,由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或志愿者担任网格员。
在农村片区,实施四级网格管理,根据1名党员或志愿者联系10-15户家庭的原则划分好四级网格,统一命名为“××党员网格”或“××网格”。网格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为主”管理模式,线上以网格微信群互动为主,线下以相互走动、嘘寒问暖为主。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易俗河镇积极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民议民办民管,赋能基层善治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在探索基层治理过程中,易俗河镇建立起一套“有事好商量”村(居)民议事机制。
不久前,易俗河镇双梅村党总支原副书记文细英获悉一起邻里纠纷的来龙去脉后,多次召集双方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一起矛盾隐患就此消解。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易俗河镇围绕社会治理、环境卫生、民风民俗、邻里互助、文明创建等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将居民自治与志愿服务融合起来抓,一体推动。
此外,借鉴农村保洁费收取模式,采取以奖代补,依照“保本微盈利”的原则,城区138个无物业小区和11个安置区开展业主自治和付费保洁、保安,实行部门联动治理背街小巷,政府按月对社区进行考核排队,实现城区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模式。
党建引领,五治融合。让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更灵敏,让社会治理的效率与温度日益释放,易俗河镇仍在大步向前,不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