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永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月21日,“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正式开营,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科技学院三所高校携手,正奔赴永州各地,追寻红军永州长征足迹,感怀前辈长征精神,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代风云,见证今夕山乡巨变。即日起,红网推出《“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专栏,刊发实践过程与成果。
指导老师:邓小霞 王嫣
见习营学员:青冰冰 宋月昕 龚静芸 秦双 孙品 汪娜
晨曦初破,烟雾轻散,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漫步于永州之野潇湘之畔,笔下流淌出“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赞叹。如今,香零烟雨依然缭绕在这片热土,见证着它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成功蜕变。8月21日,“红色足迹”见习营的同学们来到永州市零陵区南津渡街道香零山村,感受“三色”妙笔所绘就的永州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色——老支书的挚诚红心
“作为一名村干部,就算不能留下光辉的一页,起码也要留下一点痕迹。”香零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昌平感慨道。已经年满62周岁的他仍然怀着一颗赤诚的红心,坚守在这片沃土。在他的带领下,香零山村先后被中央、省、市、区授予了“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南省重点旅游乡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尽管临近退休,他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年要做一件事”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种责任,他认为村干部要多种树,多修路,多给老百姓办实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由村主任到村支书,架起了浮桥、修通了水泥路、改善了居民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胡昌平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付出得到了认可。
“最开始的时候我最低的一年工资到手的只有8块钱。”胡昌平回忆道,之前农房改造的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不配合,他也曾委屈苦闷。面对土地流转等矛盾,虽然困难但他一直坚持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通过公平公正的农村治理体系和人性化操作克服了诸多难题。他说道:“支撑我坚持下来的一个是对家乡的情怀,一个是成就感。当初浮桥建成家家户户都在那里放礼花庆祝,当时那个场景让我很是感动。”说到这里他的眼神更加的坚毅,即使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胡昌平还提到自己种了600亩松树和20多棵金丝楠木,“十年种,三十年管,五十年不卖,一百年以后建立森林公园”是他的期待。漫步在乡间小道,知道哪棵树是自己种的,哪条路是自己修的,想到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绽放出一抹深藏心底的欣慰。
香零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胡昌平讲述香零山村近年来的发展历史。秦双 摄
“绿”色——村集体的绿水金山
对广袤的中国农村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香零山村同样如此。近年来,香零山村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村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村集体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流转村民土地420余亩,并投入资金385万元,打造集特色种养殖、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现代休闲农业开发示范园,每年为集体经济创收30万元以上,安排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32人,带动村民年人平增收0.5万元以上。
村民胡军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说,“我们村领导是没有私心的,发展这些产业也是想给我们带来一些福利,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胡军建很感谢村里面为他提供了这个就业的机会,让他能在家门口工作,这样也能照顾到家庭,兼顾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还向我们介绍到,除了蛋鸭养殖,村集体还管理着鱼塘、荷花池和蔬菜大棚,其中鱼塘养殖了鱼、甲鱼等水产品,荷花池既供观赏也养鱼,蔬菜大棚用于育苗和种植蔬菜。同时,养殖蛋鸭产生的鸭粪也被用作鱼塘的天然肥料,这种鱼鸭共生模式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绿色可持续,体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和产业互补性,胡军建深信“村里的产业只会越搞越大,不会越搞越小”。
事实上,关于未来怎么干,香零山村这辆载着一千多老百姓幸福的快车开向哪里,作为“司机”的胡昌平已经有了规划和初步实践,他掷地有声地说:“村规民约”是车道,乡贤能人是发动机,老百姓是四个轮子,消费者是加油站。我们要搞产品深加工,把它变成礼品、商品,最终变成精品。
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力量与底气像一粒落在了村民手上的种子,撒进香零山的田间地头。行走在一片片如碧波般连绵起伏的塑料大棚之间,我们的视线在各自劳作的身影中锁定了一个头戴斗笠,在大棚里拨草的老人。这正是村里的六旬老人郑明生,他的肩上随意地搭着一条毛巾,帽檐下,岁月的痕迹与汗水交织,看到我们走近,郑明生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恬淡的微笑。聊到现在生活的变化以及村里的发展,他说道:“我们家种蔬菜已经四五代人了,现在村里面的政策比较灵活,交通也方便,浇水施肥的方法都已经现代化了。村里产业升级,村合作社承担建设大棚70%的佣金,让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大幅提高,一年的收入大概有三四万。”说完又熟练的拨了拨生于菜苗间的杂草。
胡军建负责喂养的蛋鸭。孙品 摄
“白”色——百姓家的健康保障
如何让脱了贫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既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也是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近年来香零山村医疗服务的优化升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几块钱就能吃上一年的常用药,这些群众所思所盼在香零山村正逐渐成为现实。
踏出村委会的门槛,几步之外便是香零山村卫生室敞开的门扉。室内,穿着医用白大褂的村医唐福平穿梭于药架和床榻之间,脚下每落一步,都需要身体的微妙配合来维持平衡。
村医唐福平为村民测血压。龚静芸 摄
幼时的唐福平不幸患有小儿麻痹症,因医疗条件的匮乏,落下了终身残疾。那时的香零山村孤悬于潇水之上,生活在香零山村附近村子的他,同样深受出岛只能走船的困扰,内外交困的现实让他萌生了“方便老百姓治病”的理想。
1998年,从卫校毕业的他,选择回到香零山村当一名村医。这一做,便是二十多个春秋。唐福平独自承担着卫生室的运营,他的生活节奏,与村民的需求紧密相连。为了村民出诊的需要,唐福平撂下过正在用餐的碗筷,也曾从凌晨忙到天亮。2023年,村委会利用集体经济实施了“三免一代”的惠民政策:交了医保的村民享受免费就医、免费为村民送药上门、免费接送村民去市区就医,80岁以上的老人医保费用由村集体全额代缴。
如今,条件改善了,唐福平的工作也变得更加高效。他驾驶着医保专用车,每三个月定期下村走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并在下雨天、炎热天等恶劣条件下驾车接送急重病人去市区就诊。卫生室的墙上挂着一行标语:“小病不出村,得病莫忧愁”,这是唐福平与村集体共同践行的承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永州之野,潇湘之畔的香零山村正着力绘就一幅措施强、环境美、人民乐,三色共融的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