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奕潜 长沙报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每一个产业风口的崛起,都离不开“土壤”的孕育,谁能抢占先机?答案藏在产业生态的厚度里,更藏在一座城市的远见中。
在长株潭融城核心的天心经开区,一场关于微短剧的产业革新正拉开序幕。这里不仅有“湘江北去”的磅礴气场,更有“万幕齐开”的蓬勃生机!
“我们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前瞻布局,为微短剧产业筑牢坚实基座。”7月24日,在湖南省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天心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曾红鹰对外发布了天心经开区微短剧扶持政策。
为何天心经开区有十足信心踏入这个赛道?答案藏在三大核心优势里。
天心阁。
基因里的“爆款密码”:从文化富矿到产业生态
微短剧的灵魂在于内容的共鸣力。“网红长沙”早已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城,一座天心阁,半部长沙史,天心更是一座流动的文化IP库。天心区作为湖湘文化的核心坐标,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交融汇聚的文化底蕴优势。太平老街的青石板、贾谊故居的千年文脉,藏着讲不完的故事;长沙外滩的霓虹、解放西的烟火,映照着最鲜活的都市百态。这些“自带流量”的文化符号,让微短剧天生就有“爆款基因”。
长沙天心文化广告产业园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产业生态早已“搭好骨架”。园区已纳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整体规划,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到发行推广,再到数据资产交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成型。1500余家文化企业的集聚效应,让创意落地不再是难题。而园区内高校云集,人才储备充足,更让“创意源泉”有了持续输出。
现成的“超级片场”:配套硬实力,让创作无忧
对微短剧团队来说,“进场即开机、开机即顺畅”是最大的奢望。在天心经开区,完善的配套,贴心的服务,让奢望变成现实。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
这里有“数字基建”的硬核支撑: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安全大脑、两大算力中心、八大数据中心,为微短剧后期制作、数据流通铺就“高速路”;而全省首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全国首批国家广告产业园,让企业落地就有“朋友圈”。
蓝风微短剧基地内部场景。
更亮眼的是“蓝风微短剧基地”的落地——这个中部首个数字影像超级工场,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该基地年计划拍摄3000部微短剧,从摄影棚到设备支持,让“想拍就拍”成为现实。
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规划设计的78个实景场景,全面覆盖现代题材微短剧的所有拍摄需求——从都市公寓的温馨角落、职场办公室的紧张氛围,到网红咖啡馆的潮流元素、家庭生活的日常场景,让剧组无需辗转奔波,在基地内即可完成全剧拍摄。
“我们这里还配备餐饮、住宿、后期制作场地等配套。”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里配备24小时食堂、400间配套公寓、超万件道具库储备,这种“拎包入拍”的模式,让100集左右的微短剧7-8天即可完成拍摄,15天内就能交付,较行业平均周期提速40%。
而整个天心区,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影棚”:白天拍古韵,晚上拍夜景,红色题材、都市故事、生态场景……这些足以支撑天心经开区未来成为短剧的“黄金码头”。
据悉,天心经开区目前已成立了微短剧服务专班,由专人对微短剧基地打造、微短剧拍摄、微短剧出海等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全力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护航”。
政策“真金白银”:十二项支持,从落地到腾飞
光有基础还不够,天心经开区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诚意。量身定制的“十二条”扶持政策,覆盖全产业链:
想建基地?最低补20万;
拍了爆款?单剧播放破亿最高奖10万;获省级以上奖项最高再奖20万;
想扩产能?年拍500部以上最高奖50万;
想搞研发?技术投入增量15%返还,最高奖100万;
想融资?风补基金最高100万;
甚至想短剧“出海”、演员工会、装备制造等特殊事项“一事一议”,全力支持。
从场地到资金,从创作到推广,每一步都有政策托底。这不是“纸上福利”,而是实打实的“助推器”。
如今的天心经开区,正站在时代的风口上。一边是千年文脉的深厚积淀,一边是数字经济的蓬勃动能,微短剧产业在这里,既有“根”,又有“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