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村十年丨凤凰县竹山村:探索“旅游+”新路子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张鋆 吴东林 编辑:李艳华 2023-10-29 14:57:2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鋆 通讯员 吴东林 湘西报道

竹山村位于凤凰县麻冲乡,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建寨有800多年的历史,特色民居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曾经一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较差,群众观念“守旧”,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在凤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竹山村立足当地保存完好的苗族建筑和风情民俗,通过“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坚持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最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活用村落资源 老苗寨变新景区

在苗寨,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便是拦门酒。57岁的村民吴旗榜是村里的苗族花鼓传承人,他的工作就是在进入苗寨的必经小桥上表演苗家拦门酒,击完苗鼓后,带领游客唱苗家酒歌,为游客敬酒。吴旗榜说:“竹山村发展起旅游业后,我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融合在一起,通过打苗鼓、拦门酒这种表演形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赚到钱,对此非常开心。”

图片2.jpg

竹山乡居民俗表演

近年来,竹山村依托凤凰旅发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开发利用苗寨村落、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了竹山乡居、花涧民宿、无边界泳池、《竹山花开》演艺剧等集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山旅游综合体。在村庄里,游客可以体验打糍粑、磨豆浆、织布等苗家的日常生活,品尝湘西小吃,穿上艳丽的苗族服饰旅拍。村民日常生活被“包装”成旅游场景,竹山村的村民则成为沉浸式体验中的“演员”。竹山村的农村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间习俗等资源实现了活化利用。

传统非遗变现 实现老有所依

村民日常生活成为旅游场景,也为当地村民在家就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为实现老有所依,竹山村开始转变思路。今年93岁的竹山村村民龙妹叭十分擅长打边子。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家人便让龙妹叭在自己家里“上班”,将打边子这项非遗展示给游客们看,获得收入。加上当地生活补贴,龙妹叭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老有所依。

图片3.jpg

龙妹叭正在打边子。

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志明说:“像这样的传统非遗项目还有很多,非遗展现不但能丰富竹山的传统文化项目,更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到苗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在竹山村,苗鼓、苗银锻造、上刀山下火海等更多的非遗项目,也会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

盘活闲置房子 发展摆摊新经济

行走在竹山村中,清风拂面,鸡鸣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得益于当地传统村落的完善留存。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通过房屋租赁和资源有偿使用、旅游开发与农副产业融合等方式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方式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

图片4.jpg

竹山村民宿。

凤凰旅投集团公司以每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将村内闲置房子租赁下来,进行修缮盘活,增加了村民资产性收入。同时,鼓励村民摆摊售卖乡村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营造原汁原味的农村氛围,也为当地村民增加额外收入。“我们公司租赁当地的房屋,不但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更重要的也是对传统村落的一种保护。而且村民摆摊只要不占道,不违规,我们都是支持的。”刘志明表示。

2022年,竹山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增长到2022年的19800元,增长10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并解决了5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

古老的苗寨远离城市喧嚣,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让往来游客得到放松休闲。而生在在山水之间的人,在“旅游+”的新路子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

来源:红网

作者:张鋆 吴东林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nograb/646754/63/132118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