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的工作人员正为大家发放生活物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兴夏 黄滔 杨莉莎 楚湟 湘潭报道
“洪水来得好急。晚上漆黑的,水又急,当时真的蛮害怕。等被救出来了,住进临时安置点以后,心里才算踏实了一点。”7月30日,午饭后,家住湘潭县易俗河镇新塘村的周菊莲正坐在河口中学临时安置点宿舍的床上,和同屋的人回忆着几天前那个让他们惊慌失措的夜。
7月28日晚上8点左右,涓水湘潭县易俗河镇四新堤段发生损毁,从损毁处涌出的洪水淹没了附近部分村庄,大量人员被困。
这一夜,“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3832名群众被紧急转移。被转移人员有的选择投奔亲戚,有的被送到了临时安置点里。
为了照顾好被送到安置点的人们,湘潭县设置了郭家桥中学、鹧鸪学校、新塘学校、河口中学4个安置点。河口中学安置点是4个点中最大的一个。
被安置的群众、工作人员、志愿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安置点也成了大家临时的家。
一位老人正坐在床上吃着西瓜。
唠家常、歇凉、下棋……午饭后,在河口中学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被转移安置的人们正用不同的方式度过午后时光。
“在这里,吃、穿、住都被安排得很好。”周菊莲一边说,一边细数起领到的物资:牙刷、牙膏、换洗衣物、方便面、衣架……甚至连老人上厕所的“方便凳”这里都贴心准备了。
从29日凌晨接收首批安置群众开始,河口中学临时安置点负责人谭建宁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一直没来得及睡觉,吃饭也是随便对付几口。安排物资和人员、检查仓库储备、了解被安置群众的需求、接待送物资的爱心人士……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安排,谭建宁成为了安置点里的“大家长”。
“受灾群众衣服够不够穿,饭菜可不可口,灾后心情是否能够调节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要让每个受灾群众都住的舒心、安心。”谭建宁说,学校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及卫生保障组、物资保障组、安全保障组和志愿岗,与相关部门一道做好安置工作,以“五有”服务确保每一位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房、有衣穿、医疗有保障,照顾好这里的“家人”。
李青山和同事正在给安置点里的老人送药问诊。
在安置点里,安置群众以老年人为主,且大多数都有老年慢病。面对仓促间没有带药、急发突发症状等医疗服务需求,如何让受灾群众有“医”靠?
“胡娭毑,来给你测一下血糖……”下午2点,医疗点的医务人员开始了每天的例行送药问诊。医生手中的被安置人员健康情况登记本,详细地记录着被检查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今年74岁的新塘村村民胡小红,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每天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等药品。“转移时太仓促了,都没有带药出门,幸好这里的医生每天来给我检测血糖、发药。”胡小红对医务人员的暖心服务连连点赞。
“医疗点主要处理慢性病和急发突发症状,并第一时为每一个来安置点的受灾群众进行了病情初筛,建立台账,定时上门送药问诊。”医疗点医生李青山来自县中医医院,他说,医疗点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准备了高血压、糖尿病等药品进行免费发放。同时,如果有住院指征的人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向上级医院进行转诊。
又一批爱心物资送达安置点。
“新到了一批爱心物资,来帮忙搬一下!”一辆载着大米等物资的面包车,驶入河口中学安置点,停在了被烤得发烫的操场里。听到招呼声,还来不及补个觉的谭建宁带着几个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赶了过去。
这时,李青山正在认真地给老人们做着检查,周菊莲和安置点里的“邻居”则在讨论着洪水逐渐退去后回家的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从最开始的13名,到最高峰期的200多名,再到7月30日的165名,随着洪水正在退去,安置点接收受灾群众的数字在动态变化中渐渐减少,而“临时家庭”里的温情却一直在不断叠加着。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黄 滔 杨莉莎 楚湟 田萌
编辑:谢文礼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