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报道组报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 见习记者 王敏 衡阳报道 南岳衡山脚下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曾在1939年分三批培训出3042名游击干部。毕业后的游干班学员们被分配到各战区的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游击队的强大骨干力量。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曾见证抗战英雄们习文弄武的游干班旧址,在岁月洗礼下,徒剩斑驳砖墙。生长茂盛的杂草丛树,静静依偎着它,犹在倾听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燃烧着的不屈与抗争。
今日,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时刻》新闻报道组记者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风云与记忆。
108名衡山爱国青年加入
1937年底,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在武汉达成协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蒋介石在正面战场屡遭挫失的局势下,当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1938年,在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当即确定在南岳开办这一训练班。中共中央随即派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等一批中共教官及部分工作人员参加游干班的筹建和教学工作。
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干班正式开学。1046名各战区抽调的中级现职军官及其他人员,成为第一批受训的学员。
学员共编成8个队,其中第七队主要为曾被国民党横山县党部解散的衡山青年战时工作队队员,加上第六队的部分衡山籍学员,第一期游干班共有衡山籍爱国青年学员108名。
管理严格男学员剃光头
“我的父亲是游干班第一期的学员。”在衡山脚下的住所内,76岁高龄的曾灜洲思维清晰,详尽地向时刻新闻记者讲述了他所了解到的游干班。
史志书籍《抗战中的南岳》主编曾灜洲出生于1939年2月16日,父亲在他出生的前一天成为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一名普通学员。3个月的受训后,曾灜洲的父亲随50多名游干班学员奔赴了第三战区江西,加入到抗日的敌后游击战场。
曾灜洲曾任至南岳区委常委、南岳区委宣传部长。2002年,卸下公职的曾灜洲开始编撰《抗战中的南岳》。随后的8年时间里,他先后到北京、上海、重庆、长沙、芷江等地收集抗战历史资料、走访抗日英雄。
关于游干班的相关细节,曾灜洲给时刻新闻记者翻阅了他所收藏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一书。该书收纳了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刘国安、湖南岳云中学教务主任梁君大等近十名游干班学员的回忆录。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一书中,参与述写回忆录的学员均写到了游干班严格的管理方式。报到时,男学员们被要求剃光头,女学员则被要求剪短发。训练期间,女学员们的着装还被要求和男学员一样,平等对待。“光头便于前线受伤后的包扎”,曾灜洲说,剃光头是比照士兵的要求。
不吃群众一颗桔
除了每天种类繁多的军事科目要学习,游干班学员们的战场适应能力也是教官所关注的。据学员在回忆录中描述,“每天凌晨出操,从山上到山下往返十多公里,还要进行分列式操练,夜间要晚点名。”
但是学员们的乐趣也不少。“我们每天中午和傍晚都去南岳半山腰一个用石块砌的游泳池游泳。夜晚一般都有文娱活动,星期六开联欢晚会,还经常放电影和新闻简报,有时抗敌演剧队来班部进行慰问演出。”
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驻地设在南岳古镇西街口外一栋叫做“桔盈圃”的庄园内。庄园前面是一片水潭,园内桔树成荫。代表团成员薛子正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代表团驻地里栽满了桔子树,树上掉了桔子我们捡起来交还给管园子的老乡。附近鱼塘养了不少鱼,我们也从不钓一条鱼吃。”
奔赴最后的胜利
游干班学制为三个月,学习期一过,学员们便立刻要奔赴前线作战。
据《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一书引用《游干周刊》的报道,分配到浙江的游干班学员,将原来分散在敌占区的一些民众武装组织起来,用“大力土炮、长枪铁尺”进行游击战。
曾灜洲介绍,分配到鄂豫皖边区的28名学员,是边区游击队的骨干,他们在政治上积极做好民运工作,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游击战斗,在军事上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和电话通信,主动袭扰和伏击敌人,使日军大伤脑筋。
而分配到广东的学员,在粤北山区和东江一带举办训练班,把在游干班学到的战略战术传授给游击战士和民众,推动了该地区游击战的发展,有的学员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