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七]赴法勤工俭学:李立三从此步上政治舞台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杨杨 编辑:王娉娉 2016-06-30 17:44:0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专题:回望出发的地方——赴法勤工俭学和红色小镇蒙达尔纪

红网专题:回望出发的地方

李立三。

李立三。

湖南醴陵,李立三故居。

湖南醴陵,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纪念馆内景。

李立三纪念馆内景。

  编者按:回望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酝酿的过程中,活跃着一群湖湘青年。在湖南长沙,他们组建了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世界与中国;在法国蒙达尔纪,他们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酝酿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湖南、蒙达尔纪,都是他们出发的地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6月16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红网调研时指出,要牢记党史,立足湖南省党史资源丰富的优势,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报道,大力宣传好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6月12日发表文章,讲述了湖南在蒙达尔纪买下李石曾故居并计划改造成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背后的故事,让这群湖湘青年和蒙达尔纪这座小城,重新在湖南人的视野中鲜活。
  
  即日起,红网和时刻新闻同步推出系列报道《回望出发的地方——赴法勤工俭学和红色小镇蒙达尔纪》,在中国强起来的今天,回望那一段峥嵘岁月。

  相关链接: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一]赴法勤工俭学背后 湖湘青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二]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 湖南的一扇“历史之窗”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三]蒙达尔纪,那个青春热血的勤工俭学朋友圈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四]蔡和森赴法探索革命道路 一封信发出铿锵建党先声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五]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
  [“回望出发的地方”之六]李维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 摄影 杨杨 株洲醴陵报道
  
  6月下旬,湖南株洲醴陵城郊立三村,芋园府掩映于一棵古树下,虽年代久远,仍不失古朴大气。这是李立三故居,1891年由其祖父购置,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从小,李立三就在醴陵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促使其在成年后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赴法勤工俭学就是他人生初露锋芒的辉煌起点,这使得李立三从一名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时通过在法期间领导学生运动和华工运动,李立三成为了群众运动的领袖,为其在后来步入中国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从小受革命思想启蒙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极有天赋。同时他遇事有主见,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他少年时,适逢军阀混战,国家战火连年,乡间土豪劣绅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得生性活泼的李立三早早萌发忧国之情。
  
  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他在童蒙馆受到“坐间学生”孙小山(同盟会会员)革命思想的启蒙,后将其奉为自己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老师。李立三在中学时期阅读了许多关于辛亥革命的书刊和孙中山的著作,革命意识逐渐增强。中学毕业后,他回乡执教,随后弃笔从戎,在护国军中担任文书工作,便于接触各类进步报刊书籍,他在回忆中说看到《新青年》杂志就爱不释手。
  
  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也得时任护国军司令程潜的资助,1919年,李立三离开部队,前往北京求学。此时的北京,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夜,各种新思潮文化如破土的嫩芽茁壮生长,大批有志青年正在积极寻求报国之路。经一些朋友介绍,李立三选择了赴法勤工俭学这条路。于是,他很快进了设在北京西郊的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进修法语。
  
  1919年9月29日,李立三带着父亲为其卖祖田筹集的200元银洋,同徐特立等其他47名赴法学生,登上了博多斯号轮船。轮船从上海起锚出海,这标志着李立三等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钢铁厂打工一天流汗一斗
  
  李立三一行,在大海中颠簸了40多个日夜,于1919年11月12日抵达巴黎。由于语言没有过关,随即进入蒙达尼学校补习法语。此时的李立三,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创造自由的新世界”!
  
  勤工是实现俭学的手段和方法。李立三先后在法国三峡孟和克鲁邹等地开展勤工活动。1920年初进入三峡孟一家钢铁厂,在翻砂车间当学徒,上班就在熔铁炉旁,面对着白热的铁水,经常要搬动一百多斤的铸件和工具,工作一天流汗一斗。
  
  1921年3月,李立三来到克鲁邹的施乃德钢铁厂做工。克鲁邹是法国一个大型重工业基地,施乃德钢铁厂是法国最大的工厂之一,当时有华工5000多人,勤工俭学学生也很多,被称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大本营。李立三在这里勤工有半年以上的时间。
  
  正是在坚持勤工俭学的宣传和工读实践中,李立三开始了从无政府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他在三峡孟钢铁厂做工期间,接触到法国工人群众,耳闻目睹了共产主义信仰者的演说和辩论活动,这改变了他的思想认识。
  
  其中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他的师傅——一位法国老共产党员经常向他讲述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事情,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介绍他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李立三后来在自述中坦承,正是“在这位师傅和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影响下,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成为群众运动领袖
  
  事实上,赴法勤工俭学会是由李立三、赵世炎等人提议发起并成立。
  
  为加强对在法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运动的领导,以李立三、赵世炎为代表的这一派,曾提议建立“共产主义同盟会”,由于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而称之为“劳动学会”。该会最初的8名成员是:李立三、赵世炎、刘伯坚、吴明(陈公培)、鲁易、袁庆云、周钦岳、熊自难。
  
  1921年3月1日,劳动学会联合勤工俭学讨论刊社、勤工俭学互助社、勤工俭学第一组、勤工俭学互助团等团体,写信给华法教育会,称:会长先生,我们愿意勤工俭学的同仁,因历史的关系,向贵会简明质问:“我们是任何工作都愿做的,而我们的生活问题,迫不及待,贵会能否于最短时期内,对无工者绝对负介绍工作的责任?”
  
  华法教育会于3月4日复信:“今见来书,首先揭明勤工俭学根本主义及同学志愿,无任钦佩,本会自当竭其能力介绍工作,尤望同学速起组织健全之勤工俭学会,始基既固,扩展工期,将来美果实现。”
  
  于是赴法勤工俭学会于3月28日正式成立了,宗旨是本工学主义及互助精神,实行勤工俭学以谋社会之改造,而劳动与互助为勤工俭学会会员共同的信条。赵世炎和李立三是“勤工俭学学会”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而劳动学会又成为“勤工俭学学会”的领导核心。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李立三等人,参与发动和领导的最大一次斗争,是进占里昂中法大学。这场斗争最后直接导致了李立三等人的提前回国。1921年,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等人,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在国内募捐到40万元,在法国里昂筹建了里昂中法大学。可是正当学校即将投入使用的时候,吴稚晖却突然一笔勾销了中法大学的创办同勤工俭学学生的关系,杜绝了勤工俭学学生入学的强烈愿望。当时有消息传闻,吴稚晖在国内招了有钱有势的官僚贵族子弟100多人,以官费去法国顶替勤工俭学学生入学。同时法国政府也发出通告,宣布自9月15日起停止发给勤工俭学学生维持费,一下子断绝了勤工俭学学生的生路。
  
  在入学无门又断绝生路的双重压迫下,一场矛头直指中法两国政府,争取“求生存、求学权”的政治运动,即著名的“争回里大”运动爆发了。以赵世炎、李立三为首的克鲁邹的勤工俭学学生率先行动起来,在9月5日发表了争回“里大”的《宣言》和《通告》。各地同学立即响应行动起来。《通告》的内容是:一、就各地同学组织筹商办法,选举出办事人员;二、由各处团体产生全体争回里大运动的同盟;三、向法国方面及中国在法各要人运动,向里昂中法大学当事人作正式谈判。这时,在巴黎的勤工俭学学生,响应克鲁邹同学的倡议,组织了各省勤工俭学联合会,并向各地工场学校发去通告,让各地都派代表集中到巴黎,商议他们的生存和求学两大问题。
  
  最终法国当局拿这帮同学没办法,决定将他们押送回国。1921年10月13日,李立三、蔡和森、陈毅等104人便被强行押送回国。
  
  1921年12月中旬,李立三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赴法勤工俭学成为李立三步入政治舞台的台阶
  
  “可以说,赴法勤工俭学是李立三步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一个台阶,不仅完成了立三同志思想上的转变,而且决定了他以后的革命道路和方向。”湖南醴陵李立三纪念馆馆长付文华说。
  
  付文华认为,李立三曾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崇信工读主义,但通过在法国近两年的勤工俭学活动,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阶级斗争的实质,懂得了共产主义的使命和中国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并且把勤工俭学当作改造社会的手段,与准备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实现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重要转变。
  
  赴法勤工俭学不仅对李立三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从一名无政府主义信仰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还为其回国领导工人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立三初到法国就参加了法国共产党组织的一次工人大罢工,接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教育。赴法期间在工厂做工,使李立三真切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劳苦和辛酸,更加痛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而且他在三峡孟钢铁厂和施乃德钢铁厂做工期间,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开办华工俱乐部、夜校和出版报纸,在华工中进行革命宣传,积极组织华工运动。这些都为他回国后参加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赴法之前,李立三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留法期间,他通过参与领导学生运动和华工运动,锻炼了领导和组织才能,特别是拒款运动和抢占里昂中法大学运动,使其成为了群众运动的领袖。
  
  李立三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那时的确想救中国,但是应该怎样闹革命,是不知道的,后来到了法国,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台湾学者陈三井在其著作《新民学会之成立及其在法活动》等书中指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由无政府主义者播种,而共产党收获”。李立三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