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晃老黄冲村:扶贫抓住“牛鼻子” 核心带动多管齐下

来源:红网 作者:冯钧 刘仲秋 编辑:陈佳婕 2016-11-07 09:56:18
时刻新闻
—分享—

即将竣工的黄牛养殖基地

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村里建起了大棚

村民肖爱娥看着丰收的辣椒喜不自禁

 

  红网专题:新长征路上——红网大型网络扶贫系列活动全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扶“志”又扶“智” 老黄冲三名村民勇敢变“心”
       投入67万元整治 老黄冲溪让人放心了
       扶贫日记:看了贫困家庭的疾苦,真正懂得了“珍惜”

  评论:老黄冲村扶贫打好“志”“智”两张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冯钧 通讯员 刘仲秋 新晃报道

  “等村上黄牛基地建好了,我就可以把家里的牛放在那里集中饲养,村里还帮我找销路,牛可以卖上好价钱,我还可以在黄牛基地挣工钱……”2016年9月,初秋金黄的阳光映照在杨土生淌着汗珠的脸上,满是惬意与憧憬。

  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老黄冲村,杨土生土生土长的地方,位置有点特别,正好处于湖南地图的“鼻尖”上。村里有养牛的传统,新晃黄牛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由于养牛投入大,加上村里自然条件并不好,村民养牛一直是小散的局面,效益很差。2015年4月,湖南省粮食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来到了老黄冲村,短短一年多时间,老黄冲村大变样,养牛也开始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找准核心产业

  “老黄冲村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寨。村里伤病残人口多,没有集体经济,更没有特色产业。”驻村帮扶队队长陈正义2015年4月刚一入驻就开始走村串户,村里的情况在他心里就如同帐本一样清清楚楚。

  一穷二白形容当时的老黄冲再合适不过。“村里没有一分钱收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老黄冲的土层比较薄,30厘米以下就是岩石,资源条件并不是很好。”如何让老黄冲村脱贫,是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老家山西的陈正义对于新晃并不十分了解,来之前他恶补了关于新晃的知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金字招牌如果能好好利用,老黄冲村脱贫肯定有希望。”带着这个想法他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村支书姚健康与陈正义不谋而合。姚健康不但自己养过牛,还贩牛。“牛肉的价格比较稳定,你看这4年间,牛肉的价格一直都是25元左右。而且新晃的黄牛抗病能力强,风险比养猪、养鸡都要小。我们村许多农户都养过牛,现在村上还养了百余头,大家都有养牛的经验。只是养牛要大本钱,一头牛就是好几千元,一般的农户养不了几头,都是散养,赚不了什么钱。”姚健康一直认为养牛没有规模就很难有好的效益。

  于是经过考察和论证,以黄牛养殖为核心产业带动其他经济发展的设想成为老黄冲村扶贫工作的共识。

  2016年3月,一辆运送材料的货车开进了村口。经过近半年的建设,一个养牛基地雏形初现。“我们已经投资70万元,建设村养牛基地。这三栋牛栏可能是全新晃村级黄牛养殖基地中条件最好的,可以同时养150头牛。”走在快要完工、宽敞明亮的牛棚里,陈正义高兴地介绍着老黄冲村“牛气”的养殖基地,“我们还特别设计和修建了一个350立方米的沼气池,牛粪直接滑向收集口,产生的沼气可以利用,而且整个牛棚会更加整洁干净。牛粪和沼气渣还可以用在大棚蔬菜和水果种植上,进行二次利用。”

  “黄牛一年出栏3次,每头牛可以赚1500元,150头算下来一年可以赚60-70万元。黄牛养殖是我们的核心产业,我们会组建合作社,通过招标的方式让村里的能人来管理和经营这个基地。基地运营起来一定会带动村里其他产业。”姚健康信心十足地说。

  因地制宜多管齐下

  除了核心的养牛产业,老黄冲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还根据不同村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注重成效的扶贫项目。

  今年他们投入8万元,建起了8个蔬菜大棚。秋葵、辣椒、茄子、香葱……都在大棚里面种植成功了。目前这8个大棚不但小有收益,而且还让村民学到了大棚栽植的技术。“眼看着冬天要来了。这才是大棚产生效益的时候。我们打算种反季蔬菜,一定能卖出好价钱。”姚健康说。这些大棚预计每年将为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在田土资源并不丰富的老黄冲村,帮扶工作队还组织群众搞起了庭院经济,为村民增收。村民肖爱娥有水果种植技术。今年,她家的房前屋后,葡萄满树,椪柑飘香,红通通的辣椒热闹地挤在一起,诉说着成熟的喜悦。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她更加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地搞起多种经济种植,仅这一项就比往年增收了5000余元。

  “我是粮食部门的,看到老黄冲村种的水稻品种不好,于是就想让他们改种优质稻。”陈正义的想法经过多次咨询专家和选种后,今年终于付诸实施。夏粮成熟时节,500亩优质稻喜获丰收,“老百姓反映今年的新米又白又香,口感比原来的品种要好得多,好几个人还专门发微信说米质好了,他们可以在市场多换些钱了”。

  “精准扶贫我理解就是要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因此,精准扶贫是建立在每个贫困户实际情况上的扶贫,没有统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让扶贫出成效,才能真正帮助农民脱贫脱困。”陈正义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