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写成囯 抗日烈士墓碑上有错别字?

来源:红网-长株潭报 作者:肖帅 编辑:杨洁 2013-06-11 16:12:51
时刻新闻
—分享—

  “咦?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啊?”日前,读者张先生特意打进本报热线。张先生在株洲市荷塘区流芳公园内看到一座古墓的墓碑上有处“错误”:“国家的‘国’字,原本里面应该是个‘玉’字,它写成了‘王’字。”张先生:“这样具有历史性的石碑上,竟然有个错别字,还保存了这么久?”

  可这“囯”字真是错别字么?长株潭报记者肖帅株洲报道

  探访 石碑上的“国”字少了一点

  为一睹究竟,记者前日来到流芳公园。公园内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右上角写着“中华民囯三十年冬”的字样,其中的国字写法,正是“囗”字里面一个“王”字,也就是张先生口中所说的错别字。

  这个“囯”字,其他市民有发现过么?记者在公园内随机问了几位市民,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也是经记者提醒第一次看到。

  正当记者向市民询问时,一位老先生说:“国字就是这么写的呢!你看咯,一圈地里有个王,有王才有国。”

  教授 国字有四十一种写法

  “国”字写成了“囯”,这是个错别字吗?记者随后找到了流芳公园管理处咨询相关情况。管理处工作人员黄女士告诉记者,这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村民为抗日将士修建的。“我们也对它很重视,是按照文物标准保护的。”

  至于石碑上的“国”字是不是有问题,黄女士说这可是第一次听人反馈这个情况。了解情况后,她在网上进行搜索。“诶,你看,这个国字有好几种写法呢,有人说有7种写法,其中写成个王字的也在其中。”

  “国”字有七种写法,黄女士找到的这个答案靠谱么?记者请教了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彭泽润。他告诉记者国字的写法确实不少,据文字专家研究,目前已知的“国”字写法就一共有四十一种,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

  释疑 每一时代都自有其文字规范

  “文字就和国家一样,在没有统一前,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局限区域内会有多种写法。这一情况在秦始皇统一汉字以前更加常见。”彭泽润向记者介绍。文字的统一其实是一种规范,每个时代有其特定的文字规范。“民国时期的国字就是‘囗’字里面一个‘王’,所以不能说石碑上的字是错字。”

  同时,彭泽润进一步介绍。文字经过规范后,才有了标准字和标准字以外的异体字之分。“异体字就会被淘汰,不用。很多字的字形都有异体字,例如‘并’字等。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书法汇总这类的书籍,或者异体字总表。”

  当然就现在来说,现在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的汉字,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规范汉字”使用。也就是说,平常大家书写“国”字时,只有写成“国”才是规范的。而历史上流传的“国”字仅做研究用。

  □链接

  “国”字常见的六种写法

  國

  “国”字繁体的写法是“國”。

  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简化字改革时,将“國”简化为“国”。

  囯

  “囯”字(“囗”里面一个“王”)的写法,是现行日文中的国字写法,溯其根源还是在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就曾把太平天国的国号写成“太平天囯”。现在太平天国遗留的许多文物上都是写“囯”字的,如钱币。

  圀

  该字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实实在在臆造出的“国”字的新写法。

  囻

  民国时期,激进的革命派对“囯”字的写法有意见:凭什么国家是“王”?于是对封建皇权的革命,连“囯”字也要一起革掉。那么怎么改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囻”字,“囗”里面用“民”代替“王”,意思是“国家属于人民”。“囻”字在民国初期使用过一阵子,并且一度流行到了海外。但“囻”字最终没有真正替代“囯”字。民国政府在推行简体字时,繁体的“國”字是改成“囯”字的。

  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曾经还有过一次短命的简化字改革。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第二天在《人民日报》进行了试用,其中“国”字进一步简化成了“囗”字。这次简化字改革到1978年7月停止,只有半年多一点的寿命。

来源:红网-长株潭报

作者:肖帅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3/06/11/428848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