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正在建设的汝郴高速公路文明特大桥。图/通讯员王平
相关链接:“红三角”中心争夺战
红网郴州、赣州、韶关7月31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丁婷婷 方兴 实习生 孔艳萍)“郴州速度”正搅动着湘粤赣三省边界的传统经济格局。统计数据发现,2011年郴州市GDP、人均GDP两项重要数据,首次双双超越“老邻居”江西省赣州市和广东省韶关市。
2012年,郴州GDP总量二度超越两地。
这让赣州和韶关倍感压力。但郴州市统计局人士却谦虚表示:这只是暂时的超越,很多方面赣州和韶关比郴州做得更好。诚然,中国已翻过“唯GDP时代”的一页,发展质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新的跑道上,赣州、韶关作为“老牌运动员”,与“后起之秀”郴州在同一片赛场上竞技,争夺同一个奖杯。
比交通 郴州“大赶超”
韶关的交通底子比较好,而赣州和郴州的建设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后者,建设力度最大,其汹汹来势让赣州和韶关有些“招架不住”。
论交通,这是三座城市曾经共同的“痛处”。
韶关市交通运输协会会长王政文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两条铁路经过湘粤赣边区,一是京广,经郴州过韶关到珠三角;二是1996年开通的京九,经赣州南下广东河源到珠三角。此外,再无其他“大动脉”。“那时从广州到韶关,要颠簸6个小时,从韶关到郴州,要8个小时,从郴州再到长沙,又得花6个小时。东北方向入赣州,压根没有高速和铁路。”王政文回忆,“南北走一趟,骨头都要散架。”
韶关是三市中最早重视“交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韶关市群情振奋启动“交通年”,试图给闭塞的山区打开出省通道,第一步就是“对接湖南”。
耗资5亿,历时五年,韶关举全市之力修建省二级公路——坪乳公路,于1998年通车。不久,国家布局京珠高速,与老的坪乳高速平行,韶关段于2008年开通。从此,韶关到郴州有了两条主干道。
解决了“湖南通道”,韶关脚步慢了下来,隔壁的赣州却很着急。
21世纪初,赣州首先布局了“福建通道”——赣龙铁路对接“闽三角”,结束了赣州除京九铁路外再无第二条铁路的历史;同时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赣粤高速赣定段开工,对接“珠三角”东片区。
随后,赣韶高速于2010年开通。自此,郴州到韶关缩短到2个小时,赣州到韶关也缩短到2个小时。在公路建设上,三地成为名符其实的“2小时经济圈”。目前,韶赣铁路也已动工,预计2013年开通,弥补了两地没有直达铁路的缺憾。
再加上武广高铁的建成,韶关与周边省份的交通体系已较为完备。
赣州最大的“软肋”在于没有高铁和动车。人们从郴州到广州办事,坐高铁只需1小时20分钟;而从赣州到广州无论是特快还是高速,最快都得5小时才能到达。
此外,虽然赣州通往“闽三角”的铁路已经建成,但连接湖南郴州市、衡阳市两大城市和“闽三角”的两条东西向重要高速——厦蓉高速、泉南高速还在建设中。
好在,赣州有一项其余两地没有的优势:黄金机场。这是江西省内继南昌昌北机场之后的江西第二大机场,工程总投资4.2亿元,为4C级国内支线。
而另一个“主角”郴州,虽因高铁时代的到来获益良多,但基础其实是三座城市中最薄弱的那个。
2008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率队到郴州考察,从郴州中心城区出发,到汝城,从桂东到炎陵,然后到安仁,一路颠簸。时任湖南省商务厅厅长的向力力记得,张春贤说郴州道路全省最差,车上的厅长们都在感叹:“郴州的交通这么差,怎么发展?”
在一份郴州市政府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到2008年,郴州市二级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797公里,在全省排第7名,相当于韶关的60%,赣州市的29%,衡阳市的80%;二级以上公路的密度在全省排第10位,相当于韶关的58%,赣州的60%,衡阳的63%,全省平均水平的83%。
郴州市交通局系统人士表示,郴州的交通建设只有奋起直追,超常规投入,才能赶上全省的平均水平。
从2009年起,郴州进行“交通大会战”,到年底,郴州投资规模达36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4.5亿元,“这个规模超过郴州过去十年的总和。”向力力曾这样总结。2010年,全市16条公路同时开工,掀起建设最高峰。
现在,郴州正在建设中的出省通道东西向有和赣州一样的厦蓉高速;南北向有京珠副线,平汝高速则对接建设中的粤湘高速。
2012年,郴州再次提出三年“交通大建设”,目标清晰:总投资规模400亿元左右,每个县都要有高速,县县之间和县市之间有干线。
“可以说,在三市来看,韶关的交通底子是比较好的,但建设速度近些年不如郴州和赣州,尤其是郴州来势凶猛。”王政文说。郴州市交通局也表示,“如果所有规划中的全部建成,其里程总数将在三地领先。”
比工业 韶关的“没落”
韶关的工业基础原是三地中最好的一个,但郴州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而赣州的优势在于:它是国土资源部的定点扶贫单位。
工业项目,历来是三地比拼的“大头”。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又是三地工业的重中之重。
作为“小三线”老工业基地,韶关市的工业基础原是三地中最好的一个。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韶关市的经济总量都在广东省内遥遥领先,不仅将附近的清远、河源等市拉开好几个档次,也远非赣州郴州可比。
“随便数数,就有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丹霞冶炼厂、大宝山矿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采掘、冶炼企业。”坐在韶关市北苑宾馆的房间里,韶关市前发改局副局长李晋文如数家珍。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分税制”以后,韶关无法再完全依赖这些中省厂矿——2011年,韶关财政总收入160亿元,但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只有54个亿。反观郴州,虽然财政总收入比韶关少10个亿,但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为95亿,远远超过韶关。财力最雄厚的赣州总收入180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达110个亿,是韶关的两倍。
同样是矿产采炼,郴州走的是与韶关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国家在郴州少有布局,近些年郴州的工业主要依靠民营企业滚雪球式发展,创造出民营经济发展的“郴州模式”。宇腾有色、银星有色、永星冶炼、郴北矿业等都是“民营队”的代表。
也正因没有国家投资控股的大企业参与,郴州的有色产业缺乏集聚效应强、带动作用大的航母型企业。直到最近,才引入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中信集团等“国家队”战略投资者。在“十一五”期间,郴州的工业增加总值在三市中名列第一。
最让郴州和韶关羡慕的,是赣州市在矿产方面的政治优势。
从1987年起,赣州就是国土资源部(原地矿局)的定点扶贫单位。“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冶炼项目的上马权掌握在中央省级层面,地方无法决定,守着丰厚的资源却不能开采。”同样是稀土之乡,赣州拥有43张采矿证,占全国六成。韶关一个都没有。
“我们一年到头难能见到部里领导一面,即使见到了,也是领导去赣州途经韶关才得见。”韶关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科科长杨锦华感叹,“我们难见神仙,赣州却总开神仙会。”
再加上广东2005年开始清退煤矿,韶关市原有的大小煤矿全部关闭。“现在,西北部郴州能采煤,东北部赣州能采稀土,我们韶关什么也做不了。”于是,省际边界越境盗采的现象屡禁不绝,“这不是一个讽刺么!”
[NextPage]
比政策 “政策洼地”赣州
郴州在高速发展之余,也有对“后劲”的担忧,国家给予赣州的政策层层叠加,已形成“政策洼地”。
除传统的矿产资源以外,三地也同时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郴州在支持政策出台前,事实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多项目越过了地理上离得更近的郴州等地,而选择了离得更远的其他城市。
2009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将郴州作为全省先行先试的试点,出台有关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34条政策措施,使得郴州在建设用地、环保审批、财政支持、口岸通关、园区建设等11个方面,拥有湖南省最优惠的政策。郴州一夜之间由麻雀变成金凤凰,被称为“湖南的深圳”。
韶关的情况怎样?
在广东省“双转移”中,韶关与东莞结成产业对接城市,建成“莞韶工业园”。韶关方面对此期望很高:莞韶园将成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新引擎。如今,莞韶园涵盖5大片区1个特钢基地,面积达52平方公里,仅去年工业总产值即为107亿元。
东莞对莞韶园最直接的支持,就是向莞韶园拨款“输血”。根据东莞市政府与韶关市政府签订的《关于在韶关设立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协议》,东莞市政府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将投入5000万元,共计投入2.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前三年1.5亿元已全部到位。
在各方面事务管理中,韶关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莞韶园提出一个新的口号:“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很快,东莞就出台文件响应:“充分发挥莞韶产业园基础建设和机械装备产业等优势,引导我市相关同类企业入园,促进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努力将莞韶园打造成为广东省装备制造产业总部基地。”
目前,装备制造基地已基本成型,主要是引进了比亚迪的汽车零部件项目,锻造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都发展得不错。
更为核心的是,东莞向莞韶园输出了人才和管理经验。2011年7月,东莞市厚街镇原镇长陈仲球调任莞韶园管委会主任,升副厅级。这还是东莞首次向处于外地的产业园输出如此高级别的管理者。
无论是郴州的“先行先试34条”,还是韶关的“莞韶园”,实际上,在三地中,真要属“政策洼地”的,还是赣州。
赣州市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城”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近些年赣州自身最大的动作,是将此前的88个稀土采矿权集中到一家,变成政府控制的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其次,以汽车变速箱、发电设备为特色的机械产业也在成长中,由东莞转移过来的轻纺产业、深圳转移过来的电子产业构成了“转移军”主力。
近些年,赣州的政策优势在持续叠加,力度之大、规格之高让郴州和韶关有些措手不及。
郴州原本是三地中最具政策优势的城市,但与赣州相比,“湖南的深圳”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继郴州之后,赣州于2007年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其次,2010年,赣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达219平方公里,成为赣州市十八县以外的另一个机构。曾去考察的郴州市招商系统干部直言“比不上”,也让韶关市发改委老干部惊叹“太大了,不能比。”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下发,“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执行大西部开发政策其中一条,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从原有的25%降低到15%的税率征收。”江西理工大学滕清安教授说,仅此一项,每年可给赣州的企业减负3个多亿。
这意味着,郴州有的,赣州都将有;郴州没有的,赣州也会有。
比生态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
韶关正在走一条“特殊”的道路:生态发展。当地专家相信韶关能实现超越,但这条道路究竟怎么走,还在探索中。
在赣州和郴州两座城市“拼政策”时,韶关也获得中央省级两级给予的一个定位:生态功能区。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作为珠江水系源头之一和森林高覆盖区,韶关市有五个县是国家级“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同年,广东省亦颁布省内主体功能区规划,剩下的两个县也被纳入省级“生态发展区”范围——整个韶关市,只有中心城区为重点开发区。
与此相适应的,广东省2008年推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改革,其中,绩效考核中经济类指标权重下降到30%,摆脱了“唯GDP”考核体系。
在韶关引进的项目,其环评必须得到下游的河源、清远两市同意方能上马,建立“制衡机制”。一些大型项目就因为下游的否决而被放弃。“近两三年因为这个原因没能落户的项目随随便便一数就有十几个。”韶关市对外经济贸易局两名科长回忆。
例如,2009年时,曾考虑引进世界500强的西门子大型表面处理基地,报告到了清远,清远市不同意,这个项目只好搬去了珠海;又例如,兴丰县要建立精细化工园,引进三十几个涂料项目,河源市不同意,到现在都不能落户。
一方面是环保门槛,困扰韶关发展的另一方面是用地瓶颈。
“早些年,广东省重点开发珠三角,缺少建设用地,于是就在省内与韶关进行‘土地置换’,如果在珠三角占用一亩农田,就必须在韶关开发一亩农田。”这名外经贸局科长说,现在韶关虽然看上去很多地,但都是18亿亩农田红线范围内,不能开发。
前两年,有一个大型的电子类外资项目欲进驻韶关,环评没问题,却卡在用地上。“后来,这个项目就去了赣州市。”
现在,韶关市每年从省里获得的指标是7000亩,70%用于工业建设,加上具有广东特色的“三旧”改造,每年用于工业的不超过1万亩。而在“大湘南”政策支持下的郴州市,享有“适度增加土地供应”的优惠,省里的指标是7350亩,但实际上2010年批回约2万5千亩用地;2011年批回1万8千亩。
韶关的未来要如何走?韶关市委党校教授欧阳建国表示,韶关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做大旅游等生态产业,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生态产品,如氧气、水源等等,这些生态服务其实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例如制造一立方米的氧气的成本要100块,那么这就是我们森林的价值。”
经过系统估算,整个韶关市森林、河流、水库等生态资源加起来的服务价值每年为1488个亿。“我们的GDP现在是821亿元,如果把这些生态服务全部变现,就比韶关目前所有的工业都更有经济价值。”
“不能对富人家的孩子另眼相看,国家在政策执行上应该一视同仁。”欧阳建国表示,“除财政补偿外,若再加上生态税、生态费之类的政策,未来应可实现每年100多个亿的收入。”
“虽然我们近五年是不能与赣州、郴州比速度,但只要把生态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未来二十年,我相信韶关能够实现超越。”他说。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孔艳萍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