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县站9月22日讯(分站记者 寻芳)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中最难的莫过于婆媳关系。日前,一则《婆婆来汉带孙子要求月给2000 元工资》的新闻,便击中了众人的心:帮忙带孩子的婆婆要求每月给2000 元补贴,老公答应了,市民蒋女士则深感不满:“哪有婆婆带孙子还要工资的?”那么,婆婆带孙到底该不该给工资?如果给钱多少合适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数十位星沙市民。
工资派:父母没义务带第三代,应付工资
在“婆婆带孙是否要给工资”这个问题上,市民争议比较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工资派、孝顺派,其中,倾向于“给钱但不是工资”观点的孝顺派人数最多。
市民冯湘敏当年生小孩时,公公婆婆年纪都比较大,不忍心麻烦他们,自己一手带大孩子。她觉得如果年轻人提出让父母来城里帮忙带小孩,得付工资,“请外人都要给工资,自己的爸妈带更好些,就不给工资了吗?其实,作为婆婆来说,没有带第三代的义务,况且年轻人还能赚钱,老年人赚钱的能力有限。”她对眼下年轻人将小孩交给老人带后闭口不提钱的现象很是不满,“不要白占老人的便宜,哪怕以亲情的名义。”
网友@“大土鬼头”在微博上说,“父母本来就没义务帮子女带第三代,既然父母帮忙了,理应给钱,父母不要的另说。”
孝敬派:付工资没人情味,孝敬费更显亲情
更多的市民觉得付工资一说太没人情味,“有点见外”,他们更愿意付给父母一定的报酬以示感激以及对父母辛勤劳动的尊重。
付报酬的名义可以是“孝敬费”。母亲与婆婆各自帮着带小孩一年多,市民王丹说,“都给了些钱,但不是工资,是孝敬。说工资肯定不要啵,过年过节每月多给点钱,其实一个样。”市民胡晴也同样说,“比平时应该多付一些孝顺费,老人最在乎三个字:孝、顺、敬。”
付报酬的名义还可以是“零用钱”。市民李少葵说,“其实儿女孝顺,一般父母只要身体好,都是不会要钱的。所以一旦被叫做工资,就疏远了亲情,可以多给老人家零用钱。”
而老人们一般也更看重“尊重”二字。对于婆婆一直帮着带小孩,市民聂女士心存感激,“平时都会给些钱,但老人不看重,小孩过生日或者其他节日时,又都塞给小孩了。”
普遍看法:关键是老人感到顺心开心
不管工资派,还是孝敬派,无法绕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该给多少钱合适呢?”
在这个问题上,市民的意见比较集中,多认为没有绝对标准,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这种劳动付出,也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这种情感往来,关键是有心有情。
市民李先生说,“父母有退休工资的,根本不在乎这几个零用钱,多半还会倒贴。钱多钱少,关键老人要带得顺心开心。”持报酬观点的胡晴则建议,“如果在拿捏不准的时候,可以第一次多给点钱,老人家嫌多的话,她会推辞;如果觉得差不多,她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如果嫌少,她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可以参照此决定该给多少钱。”
来源:红网
作者:寻芳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