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区多处文物古迹存“内伤” 文物部门筹资修

来源:红网 作者:周通 编辑:高芹 2013-09-28 17:13:04
时刻新闻
—分享—

唐兴桥上长满小构树 (周通 摄)

  红网湘潭站9月28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周通)9月27日,有热心市民向我们反映,位于窑湾老街的文物古迹唐兴桥部分栏杆毁损,桥头地面沉陷,纪念铭碑出现倾斜。为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当地人民群众通行安全,唐兴桥亟待进行抢救性维修。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局获悉,其实除唐兴桥外,城区的关圣殿、潭宝汽车站等多处文物古迹都存在“内伤”,他们已经在着手筹集资金,准备进行抢救性修缮。

  唐兴桥栏杆断裂、石碑倾斜

  27日上午,记者来到雨湖区窑湾老街,看到唐兴桥桥头有一根菱形栏杆已经缺损,只留下栏杆印迹,另一根也已断裂,耷拉在别的栏杆上。而记载唐兴桥修建历史的石碑已严重倾斜,用两根铁丝绑在桥的栏柱上。另外,桥身石缝间长满了构树,这种树根系相当发达,任其生长将会严重影响到桥的寿命。

  唐兴桥是一座由花岗岩构建的单孔石拱桥,距今有近300年历史,净跨12米,宽6米。桥上34根栏柱上雕有龙、象、狮、蛇、兔等动物,惟妙惟肖,憨态可掬。据桥头石碑记载,唐兴桥由清初邑人萧俊义捐修,因邻近唐兴寺得名。乾隆、光绪年间修整多次。1950年和1983年,市政府两次进行修缮。旧时,唐兴桥为湘潭城通往湘乡、邵阳、衡山以及湘潭县花石镇等地的必经之道,是湘潭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1982年,唐兴桥被确立为湘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兴桥虽为古迹,但没有采取封闭式保护,至今仍是窑湾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每天车水马龙。附近居民反映,市内交通拥堵时,一些超载货车经常绕道唐兴桥,桥身最薄处不足60厘米,如果不加限制,唐兴桥迟早会塌。桥头的栏杆就是被来往车辆碰坏的,好几年了也不见人来修。

  城区多处文物古迹存“内伤”

  市博物馆副馆长盛兆华告诉我们,栏杆断裂只是唐兴桥破损的表象,由于唐兴桥地势较低、经常遭受洪水浸泡,过去洪水浸泡时间并不长,一天左右就可以退去,因此桥基并未受损。大概3年前的一次洪水,使唐兴桥被浸泡了3天。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勘察时,发现桥的基础出现松动、下陷,存在较大的“内伤”,桥头石碑倾斜就是因为地基下陷引起的。据测算,唐兴桥修缮费用达370万元左右。

  据盛兆华透露,我市城区文物古迹存在“内伤”的还不只唐兴桥,关圣殿(北五省会馆)的中进春秋阁也存在着地基下沉现象。春秋阁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关帝庙,目前由于右前角地基下沉,改变了四周的受力情况,庙宇某些地方已出现损毁。大概一年前,关帝庙靠近地表下沉一侧的翘檐因重心出现变化而掉落,当时幸好发生在晚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地基下沉的原因,当初文物部门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了解发现,可能是上世纪50年代在关帝庙下挖防空洞导致的。目前要整体修复关圣殿,资金可能将高达上1000万元。

  文物部门着手筹资修缮

  据了解,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想办法,对出现隐患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修缮。今年市文物局邀请相关专家经实地踏勘,提出了具体的唐兴桥修缮保护方案,市政府也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将唐兴桥修缮纳入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项目,由城乡建设集团负责修缮。

  去年,市文物局对关圣殿前殿屋面及个别严重毁损的石构件进行了抢救性修缮。今年5月,关圣殿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城区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市正在邀请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编制关圣殿保护利用规划及整体修缮和石质文物保护修缮方案,该规划和方案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可向国家争取修缮经费。

  同时,我市对潭宝汽车站、秋瑾故居、鲁班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文物的抢救维修进行了研究和安排,正在逐步推进。

来源:红网

作者:周通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3/09/28/42649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