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日讯(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张世辉)省水稻研究所今天宣布,由该所牵头承担的我省首个优质稻科技重大专项,第一年度研究任务已顺利完成,为优质稻产业全程提质增效打下良好基础。
这项名为“优质稻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研项目,今年上半年设立,计划分3年完成研究任务,由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赵正洪担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广适型优质稻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解决当前优质稻品种米质不优、产量偏低、抗性差、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优质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创新,从生产与栽培技术方面破解优质与高产的矛盾;优质稻产后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创新,解决优质稻加工整精米率低等难题。
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大、省农业厅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9月30日在长沙县春华镇、果园镇试验示范基地,对项目进行了现场评议: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H凡-13、H凡-9”等优质稻新品种,在两个示范基地表现出“生育期适宜、田间抗性较好、抗倒性强”等特点,禾苗生长均衡一致,理论测产亩产达541公斤;基地通过应用“赤眼蜂、青蛙、诱虫灯”综合防控病虫,初步集成了优质稻绿色栽培技术。
据介绍,多年来我省在水稻方面的科技重大专项多针都是针对杂交稻而设,力求在产量方面不断攀越。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的品质、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首个优质稻科技重大专项应运而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