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亲因精神疾病住进医院 儿子怕女友介意称已去世

来源:红网 作者:戴凛 编辑:杨洁 2013-10-11 11:27:26
时刻新闻
—分享—

精神疾病患者练书法康复训练。戴凛/摄

  红网株洲站10月11日讯(株洲晚报记者戴凛 通讯员何丽芳)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从5月1日开始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充分保障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愿原则”。其中新法规定,精神病患者符合临床康复条件,只要本人自愿出院,应当予以出院。然而记者从市三医院了解到,有约60名患者已经病情稳定、达到出院条件,但由于家属拒绝“接人”而有家难回。

  【案例】

  住院三十多年没被接回家

  “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的心里肯定也会有失落的情绪。”昨日上午,在市三医院的康复区里,年过五旬的老方(化名)默默地坐着。30多年前,他因为突发精神分裂症,而被送到了这里。入院时,他曾有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父母,妻子和孩子,但入院后,家人逐渐远离他,来看望的次数也大大减少。儿子常年未与父亲一起生活,父子感情也变得十分疏远。

  目前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已经好多了,经过医生评估,达到了可以出院的标准,而且患者本人也有回家的意愿,但是家属并不大乐意接他回家。

  “他的家人一般是在过节的时候才过来看看,一般也就坐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走了。”医生说,患者家里条件应该还是不错,每次都是开着车来探视的,但从没打算把他接走。虽然医生不会和老方谈起过节时的心情,但从他的表现还是可以看出来,他对家庭的期盼。

  有的已经在等待中去世

  “在这里有很多患者都住了二三十年,有的已经和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有的则在等待中去世。”在市三医院老年病房里,住院的大都是常住二十年以上的患者,该病房凌曦医师说,今年元月就有一位64岁的患者在医院里去世,入院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他没有妻子和儿女,能找到的只是他的哥哥,但哥哥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也没有能力管理,于是这位患者一直留在了医院里。虽然有医保保证基本治疗,但伙食费用则一直由医院承担。

  更值得让人思考的是,由于很多家庭害怕外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而主动减少甚至“断绝”亲情的关系。

  医生凌曦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患者,她说,这名男患者住院后,家属不但不愿来看望,甚至每次医院给家属打电话反馈情况时,家属接电话时都会躲躲闪闪。后来才知道,原来患者的儿子找了女朋友,为了怕女朋友介意,儿子直接编造了“父亲已经去世的谎言”,所以每次医院与家人联系时,家人总怕会露馅。

  【困境】

  家属不愿接,医院不敢“放手”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和住院一样,都有着严格规范,患者在出院时,要根据医学评判,确定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消除才行。”市三医院精防办主任薛爱兰说,患者要出院的话,除了病情上的限制外,出院还要凭入院时的手续办理。

  比如开放式病房里的患者来住院的时候是自己办理的,出院的时候可以自己签字。而病情严重的就需要住进封闭式病房,这些患者往往需要在家属的陪伴下来办理住院,患者出院时还得经过家属的同意。

  “医院对于患者‘自愿出院’的规定很支持,但是操作起来还牵涉到很多问题。”根据新的“精神卫生法”,达到康复标准的患者,如果已经具备自主决定的能力,可以由医疗机构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这些病人自主办理出院手续。但要想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比如医院必须要考虑到患者出院后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

  薛爱兰说,比如患者出院后还要继续服药,如果在没有经过家人许可的情况下让他们出院,难以保证他们能定时、定量服药。如果需要复查,又有谁来监督?这些都是隐患。

  【原因】

  康复机构缺乏,精神病人难“回归”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市三医院的康复区。不少患者正在走廊里自行走动,除了眼神看起来有些无神以外,其他感觉和普通人并无太多异常。

  在手工室里,三位患者则在手工编织塑料珠手链,一条条成品已经摆出来了很多。室内一侧的柜台里,还有很多漂亮的塑料珠装饰品。书法室,也有两位患者正在安静地练习毛笔字,字体刚劲有力。当记者问起他们“想回家看看吗”,他们都沉默着没有回答。

  医生说,除开家属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理解和认识,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途径有限,也是家属不愿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家的很大原因。

  薛爱兰介绍,目前包括株洲在内的很多地方,社区康复机构都还很不完善。由于精神疾病往往也会造成脑损伤,在发病期间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加之部分病人住院时间长,即便是病情治疗稳定了,但基本的生活技能已经退化,生活难以自理,很难回归社会。有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出院后不能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还可能会致残。还有的患者就算被接回家了,结果又被家人锁在家中,无法有效康复。

  记者了解到,我市目前对在家的精神疾病患者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进行管理,但一般只是社区医生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近况,并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指导,但并没有康复训练这方面的内容。

  【他山之石】

  社区康复中心成精神疾病患者回家缓冲地

  市三医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开始建立专门用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中心。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出院以后,可以继续到这里做康复。比如沈阳早在2004年就开始建设社区康复中心。

  在该模式下,精神疾病稳定者就像上班一样,早上就去日间康复中心,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监督服药。服药后,患者们可以一起做手工,中午的时候在康复站用餐,下午开展娱乐活动,到了傍晚再回家。

  如此一来,患者不仅可以按时吃药。医护人员对于康复治疗者的病情也随时可以掌握,一旦发现有出现情况,就能马上联系医院救治,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康复后能真正融入社会中。

  记者还了解到,在新的《精神卫生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必须建立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康复’三级医疗网络”,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基于社区的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医生表示,希望这样的康复站能早日建成,让精神患者康复的途径更多,从新融入家庭和社会。

来源:红网

作者:戴凛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3/10/11/42633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