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2013-10-16 08:56:11
时刻新闻
—分享—

  提升区域发展的层次和空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根据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和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打造以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江淮四大城市群为核心的“中四角”新增长极,进一步提升湖南的发展层次和空间。目前,我省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的密切合作,积极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的新平台。

  形成科学发展新优势既要立足湖南又要跳出湖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基于“湖南地处内陆不能为内陆意识所缚,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的深刻认识,努力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带动和提升湖南经济发展,形成了小康总体进程领先中部、快于全国的良好态势,但是湖南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仍处落后位置。针对这种“喜中有忧”的状况,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湖南要形成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必须跳出湖南看湖南,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抓住中央给予的政策机遇,依托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努力寻求更高的发展层次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我省就提出了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议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时任省长徐守盛再次呼吁把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湘鄂赣皖又联手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省委、省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是源于以下分析。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更好地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优势。目前,长株潭试验区第一阶段的改革建设已经完成,处于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阶段,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战略布局和更广领域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使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形成“三个优势”:首先是“站得更高”的优势,使长株潭城市群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打开更广的发展视野,站在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家核心增长区对等的制高点上,来谋划和推动新一轮发展;其次是“走得更好”的优势,使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家整体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下,更好更快地转型提质,率先走出一条以两型为内涵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出一条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第三是“变得更强”的优势,使长株潭城市群通过与鄂皖赣的积极合作,整合省级层面的资源和力量,更大程度地获得国家的支持,从而将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中国最有活力、最具潜力、最富魅力的城市群之一。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能使湖南更好地融入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核心增长极,对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近40%。目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我省来说,有利于形成“三个效应”:首先是提升发展平台,形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效应,使我省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层次高、经济总量大、经济联系紧的优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加强洞庭湖生态保护等方面获得广阔的合作空间;其次是提升区位优势,形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应,使我省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特点,使湖南经济发展既可获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优先条件,又可以获得利用西部资源、进入西部市场的就近便利;第三是产生辐射作用,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使我省能够更充分地接受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巨大“磁场”的辐射,不仅可以进一步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做大做强,而且可以带动全省各地的发展,提升我省经济的整体实力。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能更好地使三湘大地成为投资洼地和发展高地。城市群具有区域城市集聚功能,能够对区域内外人才、信息、技术、金融等资源实行高度汇聚。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能使湖南更好地实现“三个对接”:更好地与更高的国际标准对接,主要是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抱团走出去的优势,使湖南企业进一步适应通行的世贸准则,用国际标准提升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与更大的市场对接,主要是依托“中四角”突破行政区域的边界束缚,推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向湖南,使我省成为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更好地与新的时代潮流对接,主要是按照“中四角”的功能布局,使湖南顺应创新驱动、绿色革命、低碳崛起的新趋势,开创两型、统筹、集约、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重在实现跨省经济的高度一体化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创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协作运行。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优化顶层设计,推动经济互补,搭好基础平台,按照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做好前期设计和准备,为正式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思路是:

  ——以共同谋划区域战略来推进一体化。推动跨省经济一体化,前提是共同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为此,我省提出,在与其他三省一起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实行“三个结合”:一是上情与下情结合,既吃透上情,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又立足下情,综合考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阶段特征、比较优势等因素。二是整体与局部结合,既立足“中四角”这个整体,努力使规划有利于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又立足湖南实际,使规划有利于实现“四化两型”的总战略、“两个加快”的总任务和“三量齐升”的总要求,有利于发挥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作用,有利于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是一般与重点结合,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着力谋划加强综合交通、农业、环保、市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协作分工和交流互动,形成不同于三者的发展定位和核心竞争力。

  ——以加强经济融合互补来推进一体化。推进跨省经济一体化,关键是抓好融合互补,做好整合文章,这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最大亮点。目前四省主导产业相当程度地同质化,如何既把共同的优势做大,又使各自的特点突出,这是整合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省注重推动“两个发展”:一是注重通过推动集约化发展做大优势。产业趋同度较高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激烈竞争,也蕴含着合作潜力。比如,四省都布局了汽车产业,如果在研发、配套等领域加强合作,就能避免恶性竞争,形成规模优势,使“中四角”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制造业集聚区。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坚持鼓励在跨省域兼并重组、壮大龙头企业、扩大相互投资等方面加强协作与配套,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对接机制,提升湖南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注重通过推动差异化发展彰显特色。当前,四省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武汉的钢铁、装备制造、光电子产业,长沙的工程机械、新材料,南昌的光电光伏、大飞机及零部件,合肥的家电、化工及新型建材等,这些产业有些已经成为全国的龙头老大,发展来势都很好。为推动四省的经济互补,我省坚持通过共同推进工业分工合作来定位发展方向,努力使环长株潭城市群成为长江中游绚丽多姿、独具魅力的“一朵金花”。

  ——以空间和信息的联通推进一体化。推进跨省经济一体化,加强空间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基础。在工作中,我省着力加强“三个联通”:一是基础设施的联通。从打造“中四角”的高度来谋划和建设湖南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对接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合力构建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二是市场环境的联通。扩大湖南与其他三省的市场联系,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相互在经贸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便利,推动中部大市场体系的形成。三是信息资源的联通。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要求,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科技信息、资源信息等交流,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

  全方位做好融入和对接“第四极”的准备工作

  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当务之急是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做好融入和对接的基础工作。为此,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坚持理念先行、战略引路、政策扶持、机制保障,努力为融入和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做好发展理念融入和对接的准备工作。融入和对接我国经济“第四极”,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融入和对接。为此,我省坚持做到“四个并重”:坚持开放发展与内生发展并重,既重视借“外力”,用开放的视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又重视练“内功”,利用比邻沿海地区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探索内生发展模式;坚持政策拉动与创新驱动并重,既积极争取和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又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合作共赢与有序竞争并重,既积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互动、融合、协调中同步发展,又统筹国内国际、区内区外的市场,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既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群建设全过程,努力把环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目前,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1%,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等十大环保工程,推动绿色湖南建设取得新进展。

  ——做好战略思路融入和对接的准备工作。融入和对接我国经济“第四极”是一个多省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支撑。为此,我省着重实施“三大战略”:实施大城市群战略,利用大城市群的积聚和带动效应,把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特大城市群来培育,努力打造中部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大交通战略,着眼“中部通,则全国通”,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长沙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公路网,提高湘江航运能力,把黄花机场打造成全国十大空港之一,探索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的一体化,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大开放战略,用好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推动湖南开放发展,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环境,努力补齐开放型经济“短板”,促进我省在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5年来,湖南高速公路新通车30条2211公里,“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络即将全部建成,水运让湖南船舶通江达海,京广高速从长沙上连北京,下接广州,出省通道将全部打通。

  ——做好政策融入和对接的准备工作。打造我国经济“第四极”,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为此,我省提出要在遵循“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多方统筹的原则,比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规划政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出台最为急迫、最有把握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当前主要是贯彻《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共识)》精神,积极争取国家在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和布局重大项目上的优惠政策,不断探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好经验,努力将之上升为政策层面的支持。

  ——做好工作机制融入和对接的准备工作。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了四省四大经济圈的40座城市,建立跨越行政区划的合作机制,是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我省倡导建立“三个机制”:建立高层协商机制,设立跨省的工作协调机构,如四省领导对话机制、“中四角”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及时谋划重大事项,解决突出问题;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充分运用中博会、泛珠区域合作等平台,做大做强长沙“国际农博会”等重要会展平台,加强沟通协调,促进经济合作与协作;建立论坛研讨机制,设立“中四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加强区域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推动“第四极”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正成为中国经济主轴的新亮点。可以相信,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联手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必将拓展湖南的发展层次和空间,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新的强大引擎。(供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