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汨罗站10月25日讯(通讯员 胥扬)一部花鼓戏,酝酿36年,集三湘智慧,百人合力,数年打磨,入选全国优秀剧目;一个县级小剧团,历经重重艰辛,从地方土台子走到首都海淀剧院,再站到国家最高赛场,与全国各大剧团角逐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荣誉奖项。汨罗市花鼓戏团的《平民领袖》创造了太多个不可能。
《平民领袖》剧照
导演贺希娟(左三)跟演员们讲戏。
冲刺: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
2013年10月14日,是汨罗市花鼓戏剧团大部队出发去山东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的日子。作为本世纪以来,汨罗花鼓戏剧团最大规模的一次演出,这支130多人的队伍可谓“成分复杂”。除了汨罗本地的演职人员,岳阳市巴陵戏剧传承研究院的演职人员,还有来自省城的导演、作曲家、服装设计师、化妆师、灯光师、音响师……这个汇聚了三湘精英力量的大家庭,目标只有一个:冲刺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荣誉奖!
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要求的条件非常苛刻,从演员的表演、舞蹈、对白到现场演奏、舞台设计、灯光等多环节的紧密配合,这是一门精确到“秒”的综合艺术。
10月15日晚7:30,到达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仅5小时的演职人员们,放下饭碗便齐刷刷地赶到表演场馆桓台大剧院进行排练。“所有人员态度都要严谨认真,真看真听真演,每个成员都要入戏,吃透人物,把自己当成延安人民!”一开场,导演贺希娟便严格要求。当日,直到深夜,排练才散场。
10月16日上午8:30,新一轮的排演又开始了。为了让山东的观众能更加容易理解湖南方言台词,剧团还特意修改了字幕。灯光、布景、音乐……环环都要到位。连续高强度的排练,演职人员们咬牙坚持下来。“全国87台剧目角逐大奖,我们是参赛的唯一县级剧团,这次竞争很大,有压力。”“史大嫂”朱文辉是主演之一,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她也难免感到压力巨大。
精益求精:一个不眠之夜
10月17日晚是《平民领袖》在十艺节的首场表演,当地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并予以高度评价。演出中,60岁的退休音乐教师王克福数度热泪盈眶;80后宋先生则用“震撼”两字形容观后感。
尽管观众反响非常好,但演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精益求精的剧团成员们来说,实在难以接受!演出一结束,剧团全体成员便聚在一起分析问题,为第二天的评委场演出做准备。大会开完了,小会又开始了,专家、导演、剧团负责人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
这一晚,对太多人来说,注定是个不眠夜。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能来到这个舞台有多么不容易,家乡父老都寄予厚望,若不能完美演出,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
10月18日早上9:00,剧团人员集合,着重对灯光、演员走位、场景衔接等细节进行调整,解决前一晚发现的问题。18:30,演职人员各就其位,相互打气;19:00,9名十艺节“文华奖”评委和千名观众陆续进场;19:30演出正式开始,全体剧团人员绷紧弦,时刻关注着场上每一个细节……
一切的艰辛没有白费。21时许,现场雷鸣不断的掌声、久久不肯散场的观众,都向剧团传递着一个信息:演出完美落幕!那一刻,全体成员才小小地松了口气!21:40,演出刚结束不久,汨罗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就接到了来自编剧甘征文的电话。原来,老人一直没有入睡,心里始终记挂着千里之外的演出,估摸着表演结束,就急忙询问演出情况。
完美落幕:道不尽的感谢
在淄博市桓台县表演期间,让剧团所有人员感动不已的是当地组委会细致贴心的照顾,从住宿、餐饮、演出场地再到志愿者服务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山东人的热情好客。
21岁的于圣琨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也是此次十艺节桓台县30名志愿者之一。在汨罗花鼓剧团演出的这段日子里,他负责随团服务,剧团成员感冒了,他赶去买药;降温了,他帮忙购买生活用品……
“感谢省文化厅、岳阳文广新局对《平民领袖》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淄博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导演贺希娟的创作团队三年的辛苦劳动,汨罗花鼓戏剧团的演职人员辛苦了!”正如汨罗文广新局局长欧阳三华在演出结束时所说,此次演出的完美落幕要感谢太多太多人。
国家一级演员夏明庚饰演的毛泽东是剧中最亮眼的角色,但最初,这个角色来自甘征文创作的一部小戏《朋友》。这些年,为了演好一代伟人,夏明庚看史料、听原声讲话、读毛选,揣摩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腔调和面部表情。条件日渐成熟后,甘征文将《朋友》改编成大型花鼓戏《平民领袖》。
要排好这样一个大型剧目,开支非常庞大。为了将这部戏演出来,剧团两代团长郑志勇、李香连付出不少心血,而汨罗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拨款进行扶持,保障了剧团的经费开支,解决了演职员的后顾之忧。
导演贺希娟在所有演职人员心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极其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70多岁的国家二级演员张玄清是剧团里的老师傅,大到技术指导,小到道具修补,在后台,总能看到老人忙进忙出的身影……这部剧能从县城土台子走上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赛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路未停:老剧团的未来
“《平民领袖》参加完十艺节,近期还有什么计划?”
“我们要拍电影啦!”饰演“警卫员小武”的卢上游告诉笔者,今年,汨罗将与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现代戏《平民领袖》,目前演员定妆工作已完成。
“远期呢?”
“招学员。”提起这个话题,剧团成员的表情沉重起来。这个有着60多历史的老剧团,也许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峻考验。
“团里现在能上台的演员,包括2个学员,一共14个,平均年龄40岁以上。”46岁的郭赛芬细数起剧团现状:目前,团里最年轻的小生卢上游已经38岁,最年轻的闺门徐艺、刘礼貌也有30多岁,并且刘礼貌正在休产假,之前团里招过许多学员,但如今只剩下2个。“学员在这里锻炼几年后,要么去大剧团奔前途,要么选择去私人剧团多赚钱,留人难啊!”在汨罗花鼓戏剧团的18年中,郭赛芬带过4个徒弟,如今只剩一个。剧团乐手何洪也告诉笔者,早些年,剧团很多父子档、夫妻档,但如今剧团子弟基本都不再从事这个职业。
“2012年国有剧团改制,剧团要走向市场,转向民办。汨罗花鼓剧团历史辉煌,从中央到省里,大戏小戏获奖不断,是汨罗文化的一块招牌,市里将其列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的一部分,也是希望能够保护好这块文化阵地,给予最大的扶持。”汨罗文广新局副局长何献明说。
来源:红网
作者:胥扬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