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碟子塘”挖深 衡阳县大旱之后大修山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刘勇 编辑:康晓乔 2013-11-10 09:09: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11月9日讯(记者 张尚武 刘勇 通讯员 王勤)衡阳县大旱之后,秋冬大修山塘。连日来,洪市镇盘塘村74岁的农民王玉初一直奋战在山塘清淤一线。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冬修会战清塘泥的火热场景,只有今年又重见。

  晚稻收割后,盘塘村上下齐动,将13口5亩以上的山塘,分别清出1至2米深的淤泥,让山塘重现老底,库容增加1倍以上;塘坝也整修一新,蓄水保水能力大大提高。

  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衡阳县,大型水利设施不多,几乎全靠9万多口骨干山塘灌溉。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地方昔日的“当家塘”逐年淤积、损毁严重,半数变成了浅平的“碟子塘”、漏洞百出的“筛子塘”,有些连“塘脚田”都没保住收成。像盘塘村,760多亩中晚稻有700亩绝收。

  今年冬修,衡阳县决定重点对5000多口山塘实施清淤扩容整修,力求把“碟子塘”挖成有容量的“海碗塘”,把“筛子塘”修成不漏水的“铁桶塘”。县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先建先奖补、多建多奖补,引导农民“一塘一议”,广辟融资渠道。

  “百姓旱苦了,冬修有干劲;政府出资引导,山塘清淤、维修进展神速。”县长熊超群告诉记者,该县的杉桥、板市、长安等受旱严重的乡镇,村民集资抢先开工,不等不靠自己干,已有三分之一的骨干山塘清淤到位,塘坝也灌浆加固,确保不再漏水。

  站在盘塘村已经完成清淤的董塘岸上,王玉初告诉记者,全村1000余人一共为13口塘的冬修集资了30多万元,县里初步核算奖励11.6万元。“全部完成清淤、护坡后,明年再旱也能保一半的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刘勇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