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助推长沙大发展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岳冠文 编辑:刘飞越 2013-12-11 10:26:35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一个个用数字组成的跳动音阶:1-10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116.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居全省第一,高于全国、全省3.8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这是一幅幅由项目构成的恢宏图景:1-10月全市新开工项目5413个,同比增长1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3.5亿元,同比增长19.8%。

  是什么让长沙以铿锵的脚步一路向前?

  走马星城,只见——

  一幢幢巍然耸立的大厦,刷新城市的高度;

  一条条向前延伸的大道,拓展城市的容量;

  一座座现代气息的厂房,支撑产业的崛起;

  一片片富有品质的新城,助推长沙的成长。

  毋庸讳言,正是全市项目建设风帆高扬,搭建起了长沙一个个发展前进的“阶梯”!

  走在前列的新使命

  近年来,长沙扭住项目建设这个中心,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长沙规划重大项目100项,总投资2.5万亿元。2012年,长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11.9亿元,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6位。长沙综合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排位中大幅跃进。

  然而,站在新的起点上,盘点长沙的项目建设,发现曾经引以为豪的项目建设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风险:项目储备不足、开工不足、发展后劲不足,长沙面临着稳增长的严峻考验。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5月9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对长沙来说却非同寻常。

  这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出席长沙市领导干部大会,提出了“六个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走在前列,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中走在前列,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走在前列,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走在前列。

  “六个走在前列”该怎么走?

  直面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马不停蹄地研究,很快形成共识:以“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推进长沙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

  “失去一个项目,很可能错过一次机遇;错过一次机遇,很可能耽误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引项目、上项目。陶醉于过去,满足于现状,就很可能发生‘温水煮青蛙’效应,在不知不觉中落伍掉队。”6月17日,在全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掷地有声的动员令,激起全市上下奋勇争先的豪情。  

  议项目,引项目,抓项目,新的号角由此吹响。

  “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

  “没有好项目,就没有好发展!”

  “没有好的大项目,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

  “将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市委、市政府在不同场合发出项目建设的最强音,掀起了星城的项目建设热潮。

  长沙,向着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再出发!

  干在实处的新力度

  一个个会议,谈得最多的是项目;

  一次次调研,看得最多的是项目;

  一月月通报,出现最多的字眼是项目;

  一拨拨督查督办,调度最多、协调频率最高的仍然是项目。

  这些举措,传递出市委、市政府干在实处的坚定决心,承载着更好更快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梦想。

  身子沉下去,项目才能立起来。易炼红要求,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到项目一线、到建设工地去解决问题。实行倒排时间、倒逼项目,形成一天一天抓、一旬一旬抓、一月一月抓的工作格局,坚持以项目建设论英雄、排座位、定奖惩。

  省市领导带头,以钉钉子精神督项目、促项目、抓项目。近半年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的施工现场、地铁二号线的列车车厢、南湖路隧道里挖掘断面、人民路东延线的泥泞路面……都留下了副省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的足迹。他指出,真抓实干是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要坚持心无旁鹜抓经济、争分夺秒抓项目,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服务,将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倾斜,打造有利于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各级领导积极行动,深入工程现场调研,检查建设进度,解决重大问题,切实做到了领导在项目一线指挥、干部在项目一线工作、情况在项目一线了解、问题在项目一线解决,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用项目说话,说到底是用作风、用作为说话。为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长沙充分利用“一推行四公开”、“两帮两促”等一系列抓手,坚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围绕项目建设“融资难”、“用地难”等突出问题,市直相关部门只说Yes不说No,加大服务力度,帮助项目单位解难题、办实事。

  从初夏到金秋,从城区到县市,全市上下主动出击,南下粤港澳,东进长三角,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和黄浦江畔,活跃着长沙开放引进的身影。“2013港洽周”、“第六届湘商大会”、“湖南长沙·上海招商推介活动”,长沙在承接产业转移、争取世界500强中抢占先机。

  万达、香江、王府井、雅乐居、新华联、基伍手机、格力电器、洋河酒业……一批行业巨头纷至沓来。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引得进、留得住、建得快,长沙以铁腕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把更好更快发展的“闸门”打得更开。

  10月14日,省委常委办公会议上,徐守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宣布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向长沙市下放4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省会的发展“松绑”、“助力”;市委、市政府出台“十二条禁令”,第一批对外发布1289亿元的民间投资领域放开项目,以此为项目建设升温、聚力。

  随后,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自觉,研究制定“一意见两办法”(《长沙市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的实施意见》、《长沙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实施办法》、《长沙市优化民间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中央和省政府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重复审批的审批事项一律归并或取消。

  抓政务服务,向区县放权,行政审批程序整体提速50%以上,打造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运行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城市之一,成为长沙的不懈追求。

  “为一切经济主体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适宜的土壤、更加滋润的雨露。”让“规划图”变成“效果图”,让“效果图”变成“施工图”,让“施工图”变为现实的“景观图”,项目建设的热潮在长沙大地喷薄而出。

  转型跨越的新气象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半年多来,凝聚以项目建设调结构、促发展的正能量,在“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的强力助推下,长沙的项目建设迎来了提速增效的“第二季”。

  冬日的星城大地,一座座塔吊林立,一辆辆工程车来来往往,一个个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蔚为壮观……从东部的浏阳,到西部的宁乡,从享誉“中西部第一县”的长沙县,到“六马奔腾”的各城区,大力推进的项目建设描绘着长沙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波澜壮阔画卷。

  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崛起的一批批项目,构成了一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势力”。

  短短几个月,国际会展中心、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桐梓坡至鸭子铺通道等重大项目,进入市委最高决策层。

  在“重点带动、多点支撑”的布局中,产业项目也加快了建设的步伐,格力电器、加加食品、中联麓谷第二工业园、蓝思科技大尺寸触控功能玻璃面板、旺旺集团乳饮新区等相继开工。

  发展成就和收获的喜悦传递着项目建设的崭新气象:黄花机场将步入“双跑道时代”,2016年可起降A380,长浏高速拉近了浏阳与长沙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南湖路隧道即将成为第十条过江通道,人民路东延线将告别去机场的收费历史,西湖文化园将给市民提供新的休闲好去处,明年5月,长沙人民还将坐上“春天的地铁”,穿行于“一江两岸”。

  在充满活力的城区,万达、奥克斯、德思勤、九龙仓、世贸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或宾客盈门,或拔地而起。

  在清新秀美的农村,15个小城镇正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的精彩蝶变,推动着长沙城乡一体化华丽转身。

  项目是发展,也是民生。薄弱学校提质改造三年行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改造,“公交都市”建设……让全市人民的就学、就医和出行变得更加便利。

  人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家门口的路更好走了,附近的菜市场更干净了,旁边的棚户区不见了,身边的公园更多了……

  大竞赛,推动项目建设大干快上;走前列,引领着项目建设奋勇争先。1-11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04.2亿元,同口径增长18.7%。初步预计,全年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50亿元,增长12%。成绩的取得,不仅饱含了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奋力推进,更是包含了无数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放眼北纬28度,长沙正迈着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之市、两型引领之市、秀美幸福之市,强力实施产业倍增、收入倍加、城乡品质倍升计划,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坚实步履,书写更好更快发展的美好明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岳冠文

编辑:刘飞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