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万亩蔬菜合作联社,绿顺蔬菜基地中工作人员正在除草,让包菜菜地中的小苗能够茁壮生长。 康子弘 摄
红网长沙县站3月19日讯(星沙时报记者 蒋志斌)去年9月29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长沙县成立了万亩蔬菜合作联社。如今,成立不到半年的合作联社发展得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昨日记者来到路口镇,采访了合作联社理事长吴建刚。他介绍,自从成立合作联社后,万亩蔬菜基地抱团种菜,成效十分显著。20家成员单位强强联手闯市场,仅仅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实现产值过亿元。
各自为政,合作社损失惨重
2010年,吴建刚在长沙县路口镇流转120亩土地成立了绿顺蔬菜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他踌躇满志,全身心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建刚种出来的蔬菜长势好,产量也高。但是当他带着蔬菜进入长沙市马王堆蔬菜市场销售时却受到严重打击。
“2011年基地种了30亩丝瓜,共计2万斤左右,前一天了解的信息是8毛每斤,可当我们把丝瓜投入市场时,立即变成了2毛一斤,市场上到处都是卖丝瓜的。还有一次,5万多斤的玉米买了3600元钱, 给别人都不要,还要自己处理,连种子的钱都没赚回来。”回忆起这两次的惨痛教训,吴建刚分析,“主要是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不了解市场行情”。
从那之后,吴建刚深刻认识到市场信息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想要搭建一个可供合作社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2013年7月,长沙县农业局提议成立一个万亩蔬菜示范片,破解各合作社成员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合作社各自为政的局限。跟吴建刚有过同样遭遇的其他合作社负责人积极响应。经过2个月的筹备,2013年9月29日,绿顺、宇田、国进等20家合作社组成了长沙县万亩蔬菜合作联社,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合作联社品牌
加入合作联社之后,各成员单位所种植蔬菜品种、面积以及销售价格等信息会通过信息平台发送到各基地负责人手中,达到了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了恶性竞争、产销不对接。
“加入合作联社改变了销售渠道,不再进入马王堆,销售商直接来基地拿货,中间减少了流通环节,使得价格趋于稳定。去年我种了10个品种的精品菜,共计26亩,每亩毛利润在一万元以上。”吴建刚说,蔬菜基地慢慢步入正轨后,他又流转了180余亩土地扩大规模。“合作联社成立后入驻了几家优秀的农资生产企业,各合作社所需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直接和企业挂钩,合作社用优惠价买到了质量好的农资,农资企业也增加了订单销售,实现了双方受益。”
目前,万亩蔬菜专业合作联社共流转土地8307亩,实现产值过亿元。联社内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的有12家,绿色产品认证20个,有机认证5个,联社解决了当地1500多人就业。
来源:红网
作者:蒋志斌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