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株洲站株洲日报 记者黄林 通讯员张小季
【核心提示】
腾笼换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战略举措,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实行了这种政策。
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企业,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增长点,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创建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
2011年以来,株洲市共淘汰落后生产线119条,安置职工10950余人,关闭企业473家,安置职工57990余人,工业经济在阵痛中转型,连续三年保持14%以上增幅。
今年,株洲市湘江流域治理需要关闭69家企业,目前只关闭了31家,绿心区域需退出的企业15家,目前只完成4家。明年株洲市列入绿心区域计划退出的企业有35家,规模更大,牵涉面更广,退出更难。
腾笼换鸟新思路,工业重镇如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污染企业,加速向低碳转型?
【故事】老居民:窗外空气清新
今年65岁的邓秀萍,是石峰区响石岭社区的老居民。近些年,她家出现了一个细微变化:家里的窗户,以前一年难得开几天,现在经常打开。“窗外空气清新,不再是‘污名’远扬的清水塘了。”邓秀萍笑着说。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证实了邓秀萍的感觉。去年以来,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在长株潭三市排名第一。近些年的综合数据表明,城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回顾株洲发展的轨迹,工业为区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石峰区清水塘1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冶炼、化工、建材、火电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重工业企业180多家。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长期“重发展,轻环保”,工业“三废”对区域地下饮用水及土壤造成一定污染,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
【阵痛】三年关闭473家企业
“‘三高’工业发展模式带来的,还不止是环境质量的下降。由于耗能高,产出低,不少企业直接面临着市场的洗牌。”市经信委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结构不优、环境污染较重,对全市“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直接影响。非但如此,探视全球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发展往往与宜居的环境密不可分。“调整工业结构,助力产业升级,向宜居城市转型,是株洲市在时代背景下,必然要走的路径。”上述负责人说。
2007年,株洲市启动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专项工作。其目标,是要实现工业结构的三大转变:开展企业循环经济试点,“高碳”向“低碳”转变;强化推进清洁生产工作,“黑色”向“绿色”转变;构建新的增长点,“制造”向“创造”转变。
在市经信委主任刘剑飞看来,宁可工业GDP少增长几个百分点,宁可其他方面过点紧日子,也要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将一个环境优良的株洲还给市民,留给后代!
“十二五”以来,株洲市紧扣调结构、转方式、促两型工作主线,按照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狠抓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三高”企业关闭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市经信委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株洲市共淘汰落后生产线119条,安置职工10950余人,关闭企业473家,安置职工57990余人。
“在调整工业结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奖励及补助政策,尽量筛选和推荐符合国家条件的项目和企业,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市经信委副主任程远见说。
【效果】“三高”关停,“高技术、低耗能”兴起
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三高”企业,致使2011-2013年共计减少产值74亿余元。“虽然这对全市工业总量有所影响,也给职工就业带来了压力,但这种转型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艰难转型之下,积极变化可喜。”程远见说。
据程远见分析,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的利远大于弊。全市五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44%下降至2013年的40.4%,全市26家立窑水泥生产线除正常允许发展的2家外全部淘汰,原浆造纸类企业全部关闭,小规模有色冶炼落后生产线全部淘汰,所有炼铅落后生产线全部淘汰,工业结构得到优化;与之相反,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了14%以上的增速,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44亿元,全市单位GDP能耗每万元从“十一五”末的1.272吨标煤下降至2013年的0.876吨标煤,共下降31.14%。这些数据说明工业经济活力趋好,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
据市经信委的统计信息,在淘汰和关闭企业所安置的职工里,除了近30%的专业技术骨干通过应聘等方式继续留在了工业领域,超过50%的人员进入了服务行业,这无形中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有经济专家分析称,旧有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行业过剩产能被淘汰,这种转型压力迫使各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高技术、低耗能、低污染行业正在兴起。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市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刘剑飞说。
【出路】关停工作,期待政府更作为
据市经信委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逐现成效,但关闭工作困难重重。
“落后产能,主要存在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务处置、企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淘汰任务艰巨;国家关闭小企业政策发生变化,完成湘江流域治理和绿心区域保护工作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各县市区财力有限,可安排的淘汰和关闭资金相对较少。像明年绿心区域要退出的35家企业,资金还没有着落。”上述负责人说。
目前,推进关停工作,除了运用市场化手段,还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程远见说,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是要加大落后产能和“三高”企业的淘汰关闭力度。因此,希望市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通过对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手段的有效调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各县市区对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尽快建立株洲节能专项资金,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相应的环保投入、财政拨款和资金运作获取效益,采取提供专项贷款和项目赠款的方式,对实施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支持。
另有分析认为,目前,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建设‘同业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株洲市可以在其经验基础上,加快芦淞洗水工业园、电镀电解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的建设。中小企业进园区,节能减排实行统一标准和集中治理,以此实现节能减排的规模经济。
“对于政府来说,除了资金的硬实力,服务软实力同样要跟进。50多年的环保欠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程远见看来,淘汰落后产业和关闭小企业的阵痛过后,必会迎来另一个发展的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黄林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