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是一片沃土,更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生产中,水利是命脉,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中小河流缺乏治理、小型水库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如同“肠梗阻”一般影响着醴陵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连心解困·大走访”活动中,醴陵把解决水利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让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农业灌溉水到“渠”成。“这个项目真是一项建在我们心窝里的好工程,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灌溉问题了!”看着正在施工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沈潭镇江口村村民漆本桂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缺乏水源性工程,沈潭镇85%的耕地完全依靠山平塘的蓄水进行灌溉。但多年来,山平塘塘泥淤积,基础蓄水保水能力退化,渠道淤塞水道不通,导致农田灌溉和防汛调剂作用大打折扣。“经常在同一个季节,旱的地方掘地三尺都打不出水,涝的地方却是淹毁很多良田”江口村书记漆德生无奈地对走访干部说道。
农民的心声是干部的责任。今年,结合大走访活动,在沈潭镇政府和市发改局等网格责任单位的积极争取下,“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其中仅在水利方面的投入就高达1310万元,整个项目涉及8个村,将建设和改造现浇排灌渠40余公里,修缮山塘12口,预计年内可投入使用。“不仅能解决农田的旱涝、灌溉问题,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大手笔的建设换来了群众的满心期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只是醴陵大走访活动中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以大走访活动为契机,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从去年10月至今年9月,醴陵共投入资金2亿元,整修、新建大小水利工程20000处,移动土石方1000万立方米,投工投劳1000万个……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另一大问题。在大走访活动中,这一诉求愈发强烈。
南桥镇新树村由于近几年过度打井开荒,水源中的硫酸盐等指标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夏天吃雨水,冬天吃冰块,一盆水要淘米、洗菜,最后还要留下喂牲口。”该村村民曾经这样描述饮水之困。
生活要小康,用水要安全。南桥镇与网格责任单位多方筹资80余万元,从潼塘自来水厂引水,建设自来水安装工程,解决了近4千人的安全饮水难题。
让放心水长流,才能确保饮水安全。据悉,今年醴陵还计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0处,建成后将解决8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难题。
潺潺水声,流淌着群众致富的希望;甜甜井水,荡漾着百姓幸福的笑声。在大走访活动中,醴陵收集到的水利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一项项问题清单,就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各级走访干部正以高度的热情将“民生账本”落到实处。
经开区筹资50余万元,对华塘村黄竹冲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确保了下游1450亩农田的灌溉;王坊镇筹资27万元,修缮杨林村汤湾片主渠道800余米,使该村300多亩农田灌溉无忧;贺家桥镇筹资15万元,在一个月内新挖、衬砌一条1.4公里长的引水渠,将山泉引流到田间灌溉,解决了琥玛村境内近400亩农田靠天吃饭的问题;嘉树乡筹资20余万元,对境内10公里长的酒埠江灌区北干渠进行清淤;新阳乡筹资24万元,对3.5公里长的马公坝主渠进行疏通,对鲁塘水库和新塘水库进行修复;市农业局投入资金6万元,在神福港镇转步村中仗组至和平组间修建一条全长890米的水渠……一串串忙碌的身影,交出的是一份份闪亮的成绩单。
饮水思“源”更思远。11月的初冬时节,天气咋寒,正是一年水利冬修时。据了解,今年水利冬修期间,醴陵借助大走访活动的东风,计划投资2.2亿元,完成土石方约0.12亿方,完成投工投劳约1100万个工日,出动机械约7000台班……诚如不少走访干部所言,为民服务永无止境。
来源:红网
作者: 胡邦建 徐昂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