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封面
相关专题:为什么是大清相国
红网长沙12月24日讯(通讯员 刘峰颖)12月18日至22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晋城调研期间,向山西各级干部推荐描写清代名臣陈廷敬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以学习这位山西著名清官的“德才勤廉”。
《大清相国》是湖南著名作家王跃文的作品,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写的是清代山西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
据山西日报报道,王儒林来到陈廷敬的故里——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重点了解陈廷敬的生平事迹、为官为政、家训家风。王儒林说,陈廷敬的德才勤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清、慎、勤”是康熙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陈廷敬做人做事做官的真实写照。不仅陈廷敬为官清廉,陈氏家族在明清两朝先后有38人做官,遍及全国14个省,历时260多年,没有一个贪官。直到今天老百姓仍然念念不忘、口口相传。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结果。王岐山书记推荐《大清相国》一书是有深刻含义的,我们山西的各级干部都要认真读一读。山西历史上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出了“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著名清官陈廷敬。为什么现在却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问题?
因为这些搞腐败的人把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丢得干干净净,把我们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丢得干干净净。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剖析、深刻反思,引以为鉴。我们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要指示,通过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优秀的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相关链接:晋官陈廷敬与湘书《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的形象,确实是可以被树立为公务员的典型。在今日官场道德堪忧的背景下,陈廷敬为官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德行上自不必说,除此以外,陈廷敬身上还有十分可贵的品质--实干而低调。
同时,陈廷敬为官注重整顿吏治,狠抓贪腐。1684年,陈廷敬向朝廷上奏,大意为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后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贪污库银,陈廷敬上疏弹劾。
此外,陈廷敬还注重考察吏员。陈廷敬曾上疏称:“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而巡抚总督,则要考察他们是否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陈廷敬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后下谕实行。
《大清相国》一书还讲述了陈廷敬年少时因科考弊案而受尽磨难,后与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
作者王跃文曾说:“我以前写现代官场,《大清相国》则是从历史角度写。诚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觉得,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生活不断往前走,我相信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
来源:红网
作者:刘峰颖
编辑:曾小颖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