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阳棚户区改造见闻之二:拆掉隔阂墙

来源:红网 作者:伍挺 薛云 莫雨凡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 周洁 2015-04-15 14:01:03
时刻新闻
—分享—

  早前报道资阳区棚户区改造见闻之一:幸福来敲门

  红网资阳站通讯员 伍挺 薛云 莫雨凡 报道

  “支书来了,快坐,先嗑点瓜子,我去倒茶。”4月1日一大早,李华开门看见张菊英,连忙招呼。
  
  张菊英是资阳区大码头街道建新里社区党支部书记,每天到拆迁户家看看有什么困难。这天到和瑞家园李华家,看到她一脸幸福,放心了。
  
  建新里社区棚户区改造的日子里,上百个张菊英用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破解拆迁难题,为全省棚改作了有益探索。去年,省政府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推介资阳经验。
  
  以心交心架起干群连心桥
  
  在社区工作了25年,做群众工作,张菊英是把好手。棚改对她来讲,有太多温暖的回忆,太多心酸的眼泪。
  
  2013年7月,就这片地是否列入棚改,区里组织问卷调查,民意是一边倒:改!“然而,当拆迁协议摆到大家面前时,有人打‘小算盘',30%的人等待观望。”张菊英说。
  
  其时,中央决定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资阳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新时期棚改工作的有力抓手。
  
  工作随活动的开展步步铺开。“区委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四个层面都有干部做工作。”张菊英说起来就激动,区委书记张亮文、区长陈静彬一周一调度,棚改指挥部及各分指挥部一日一调度;区直部门来了100名干部到社区。“一条龙、全方位”为群众服务到底,问题解决“不过夜”;对于邻里矛盾、家庭纠纷,20多个公检法司干部一线调解。
  
  户户有人盯,家家有人帮。张菊英包了5户,每户上门次数不下50次,多的120余次。5户搬完,她又联系了5户,而且是有难度的户子。“平时大家蛮和气的,一讲到利益就翻脸。有两户居民好不容易等到晚上12时才回来,一提签协议,指着我鼻子骂,滚出去,没人叫你来。”张菊英说着,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即便这样,她也陪着笑脸讲道理、算细账。签拆迁协议那3个月,她每天晚上12时都还在拆迁户家里,人瘦了10多斤。
  
  正是这种作风感染了居民。资阳区4个片区棚改交上了合格答卷:目前,没出现一个因棚改而上访的居民。实践证明,只要工作到家,群众就会理解。
  
  以情换情打通干群隔阂墙
  
  谈到干部的服务,3月31日,匡保生有说不完的话。
  
  匡保生是建新里社区棚户区居民。他说,房屋拆迁被称为棚改的老大难,但干部的热情服务解决了这一难题。
  
  匡保生见证了干部们把旧房面积测量、政策解释、房屋产权登记、拆迁补偿金发放,及购房手续“全包了”的场面。他指着新房里的冰箱等物件说:“这些东西也是他们帮我搬过来的。”
  
  他坦言,和许多居民一样,棚改启动时,没抱多大希望。有的人还好几次让干部“呷冷鼻涕”,但无论是区直部门抽调的干部、还是街道社区的干部总是耐心地讲解政策,制定选房方案。“一些年纪大的干部都叫我'保生哥'。直到现在,街道干部余济民、社区支书张菊英还常过来问寒问暖,多年没见这样的干部了。”
  
  干部亲民作风,给居民留下深刻印象。在棚户区,李国平的房子是最好的。一栋四层楼砖混结构的房子,内外装修不错,建的时间也不长。棚改启动后,李国平心里还有“疙瘩”,不太想拆。干部30多次上门做工作,他自己算了算,也没吃亏,就飞快地签了。
  
  李华说,手续几乎是包户干部跑前跑后帮她办理的。干部们忙得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居民说自己是“老板”,干部成了“伙计”。走在巷子里,经常会遇到区领导,包户干部天天上门,就像自家的人一样。
  
  建新里社区困难居民多,邻里之间争一棵树、一堵墙、一扇门的产权纠纷层出不穷,干部们想方设法一一化解。最关键的是,拆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解开了许多百姓的心结。
  
  正因为工作到位,结果才让人满意:全区完成了16331户棚户区居民的摸底调查工作,启动了4个片区搬迁等工作,进度快、进展顺利。
  
  匡保生家的房子是兄妹七人共有的,分补偿款时闹出矛盾,但是自己解决了,“不好意思麻烦干部了”。

来源:红网

作者:伍挺 薛云 莫雨凡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 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4/15/405604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