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长沙玮希国际学校,小学部的学生正在上课,课堂气氛很随和,座位上的小朋友形态各异。图/潇湘晨报记者华剑
中学部,学生围坐在一起使用电脑上课,课堂氛围很随意。图/潇湘晨报记者华剑
小学部作业展示:孩子们用自己的名字作画。图/潇湘晨报记者华剑
红网长沙5月2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沈颢 实习生 王小婷)一所学校只有52名学生,分别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唯独没有中国大陆的学生。乍一看不怎么稀奇,如果我告诉你这所学校就在长沙呢?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小朋友是哪的,为什么在长沙聚集?他们用什么语言上课?
潇湘晨报记者今天带你走进星沙这所玮希国际学校。
5月19日,潇湘晨报记者走进位于星沙的玮希国际学校。中午时分,按照惯例,一场真正国际级的足球比赛又在操场上演,不同肤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们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在球场上驰骋。
这所玮希国际学校成立于200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专门为来长外籍专家的子女设立的学校;也是目前湖南省内唯一的一所。成立之初全校只有4个学生,到现在学生增长到了52个。
目前学校的学生来自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荷兰、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加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老师,大家一起搭建起了一个国际大家庭。其中韩国师生最多,一共16人。
玮希学校实行IB课程系统,全英语教学,是世界国际学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作为IB世界成员学校获得了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正式认证。IB项目帮助3-19岁的学生发展其在智力、个性、情感和社交方面的技能,来应对全球化世界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玮希的学生不参加中国考试,每个年级都与欧美等国家同年级无缝对接。大致分为幼儿阶段(也像中国的幼儿园一样大致分为小、中、大班)和12个年级,其中11年级、12年级是大学预科阶段。因为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该学校今年才会开9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中阶段。
目前,从幼儿园到初中,几乎都是混龄班级,也就是让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上课。比方说幼儿园小班和中班一起教学、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一起。副校长黄卫民(新加坡籍)解释,大孩子可以帮助小的孩子,小的孩子则以大孩子为榜样,混龄式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所学校里有哪些新鲜的场景?孩子们上课到底有何不同?下面就请你跟着潇湘晨报记者一起看看吧。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者已经将这所学校的年级划分对照国内的年级制,大致分为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以方便大家理解。
[走进课堂]
幼儿部 课堂上孩子可随意走动
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里面坐着14名不同肤色的小不点儿,他们是幼儿园大班和一年级的学生。
老师站在孩子们前面朗读一本英文故事书,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站起来走到门后的饮水处,端着小杯子咕嘟咕嘟喝水,喝完又回到座位上。另外两名小姑娘互相揪辫子在低声交锋。老师似乎一点都不在乎孩子们的行为,依然慢条斯理地读完了故事。
隔壁的教室里是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的孩子,两名老师带孩子们做游戏,孩子们都围坐在老师身边。正在这时,一名卷发小男孩离开游戏区域独自坐到教室的图书角里看起了书。
副校长黄卫民非常支持这样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要去制止孩子的活动?只要他(她)没有影响到整个课堂(可以随便做什么)。”
小学部 学生先提问,老师再备课
学校对小学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与世界。课程没有明确的学科划分,所有课程是主题式的,主要分为:我们是谁、如何组织自己、如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里、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共享一个地球这六大主题。学生需要学习的是从这六大主题下面衍生出来的科目。
例如最近开展的“桌子上的食物从哪里来”课程,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提出各种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再制定教学计划,围绕这些问题参观农场、开设面包制作课、烹饪课、生物课……
今年3月5日,学校组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参观杨开慧故居。学校提前告诉学生要去的地方,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杨开慧这个人物。学生带着对杨开慧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去参观,在现场找到答案。
初中部 学生提课题,跨学科探讨
初中的课程就会出现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人文等8个学科。黄卫民说:“初中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提出‘如何服务社区’这个课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以所学的学科知识作为宏观背景,围绕这个课题做出研究和探讨。”
在玮希学校每间教室走廊的外墙上,都有作业展示区,每个人的作业都会“上墙”。初中二年级作业墙上钉着很多剧本,其中一篇名字是“香蕉大哥的故事”。作者通过香蕉大哥的神奇遭遇,顺利地表达了香蕉富含钾元素,钾在元素周期表里是名副其实的“大哥”。
让黄卫民很自豪的是,老师们不会照本宣科,很多时候是提出一个内容,学生自己借用平板电脑查阅资料,然后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知识点。
[对话校长] 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玮希学校校长David·Priest是英国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普嘉伟。和他交谈时能明显感觉到英国人独有的严谨和认真。他反复强调,去每一间教室参观,需要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摄影记者不可以拍摄学生的单人正面照,这涉及学生的隐私,拍的照片必须是群体照。
普嘉伟从2009年建校就在这所学校,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爱自己的学生。
无论手头工作多忙,上午课程结束等待午餐的一小段时间,普嘉伟都会换掉笔挺的衬衫和西服,换上球衣,抱着球,带同学们到操场上去踢足球,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惯例。每次他都会把学生分成两个队,开战。而他则兼职教练和裁判。
也正是如此,虽然因为各种要求,普嘉伟让记者觉得很严肃,但学生们却都非常喜欢他。
[学校之最]
最多的学生国籍:韩国。
最受欢迎的食物:披萨。不过一般只能一周吃一次。
最具特色的现象:所有学生不睡午觉。主要原因:1.学生不想睡觉;2.上课不多学生不累;3.家长认为睡午觉会影响学生晚上的睡眠质量,不想让学生睡午觉。
最可循环的教室:科学实验室。墙壁上的白瓷砖就是“黑板”(字迹可以擦掉)。
最受欢迎的规定:所有的年级每天下午3点30放学。
来源:红网
作者:沈颢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