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出土古碑文解秘:十九总是当年的“城郊结合部”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熊璨 2015-07-01 16:02:18
时刻新闻
—分享—

(石碑。记者 陈旭东 摄)

(碑文清晰可见。记者 陈旭东 摄)

  早前报道湘潭真有“十九总” 出土清代石碑透出“历史秘密”  

  □仅从碑文内容来看,古碑系207年前窑湾码头的一份界址协议
  
  □这块古碑除了证明湘潭曾有个十九总外,还有效补充了湘潭城市历史的完整性
  
  红网湘潭站7月1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王超)5月11日在窑湾唐兴桥附近出土的清代古碑,从多个方面见证了湘潭千年古商都的璀璨文明。连日来,关于出土古碑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价值等问题,也引发了诸多业内人士的讨论、关注。
  
  6月30日,经多方考证校对,市地方史志专家何歌劲向湘潭晚报记者独家披露了古碑文内容,以及这段沉寂了百余年之久的历史往事。
  
  203字,再次力证湘潭有个十九总
  
  何歌劲介绍,古碑文共计203字;仅从碑文内容来看,古碑系207年前窑湾码头的一份界址协议。
  
  立约者对十八总筷子巷、十九总窑湾两埠码头的货运分工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约定双方要严守规定,以维护正常的货运秩序。
  
  这份协议中提到:“其窑湾挑运及李大生在下边港口起运谷米,筷子巷并无异言。其余定界之货仍旧在桥上边叶家码头起运,往桥上经过,不得藉以铺户在桥下边起挑。”
  
  从碑文字内容不难看出,在清嘉庆年以前,十九总主要以运输谷米等货物为主,货物处于较低档次之列。与此不同的是,十八总等港埠的物流运输早已涉及到医药、布匹等内容,其繁荣发达程度远非十九总所能及。
  
  “用现在时兴的话来形容‘十九总’,即为如今的‘城郊结合部’。”何歌劲说,这块石碑是湘潭千年商都的物证,也是“金湘潭”美誉的直接见证者,更是湘商文明最有分量的历史证据。
  
  “十九总”可能消失在乾隆至嘉庆年间
  
  何歌劲说,综合历史史料及相关民间传说,他推断,“十九总”这一称呼很有可能消失在乾隆—嘉庆这个时间段。对其消失的原因,他认为与城市街区的延伸、扩展以及人们的语言表述习惯发生变更有很大关系。
  
  何歌劲介绍,在清光绪时,上十八总的地域范围是望衡亭前至唐兴桥止,过了唐兴桥就到了十九总的地盘。而今,窑湾则包括了望衡亭到杨梅洲州尾整片区域。
  
  同时,过去十八总每个总前都立有栅栏门,早开晚关,栅栏门为总内最为重要的治安管理措施之一。而翻阅存世的史料书籍,几乎都没有关于“十九总栅栏门”的记述。
  
  何歌劲推测,受地理位置、社会功用地位等原因制约,加之城市建设和人们口语习惯变更等环境因素使然,十九总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直至一百多年后,人们无意发现了石碑,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往事。
  
  “这块古碑的发现,除了告诉人们湘潭曾有个十九总外,还对湘潭城市历史的完整性做了有效补充,于古于今都意义重大。”何歌劲说。
  
  附:207年前筷子巷、窑湾两埠码头界址协议
  
  古碑原文:缘因十八总筷子巷、十九总窑湾两埠码头素相争论界址,兹凭街保等劝释,合约议定,嗣后两埠挑运货物,立碑定界。其窑湾挑运及李大生在下边港口起运谷米,筷子巷并无异言。其余定界之货仍旧在桥上边叶家码头起运,往桥上经过,不得藉以铺户在桥下边起挑。岁逢河水泛涨,桥港上边起货,属窑湾码头搬挑;而桥港下边,以大河口进桥港木鱼山、好汉坡,一概仍属筷子巷码头搬挑。自此两埠合议勒碑,永垂不朽。嘉庆十三年孟夏立,同治八年夏重刊。
  
  译文:因为十八总筷子巷、十九总窑湾两个码头一直争论界址,现在根据街保等的劝解,共同商量制订此协议,规定今后两个码头挑运货物的行走路线,现将此协议镌刻在石碑上,窑湾码头挑运货物及李大生粮店在下边港口搬运粮食,筷子巷并无不同意见。窑湾码头其余定界的货物仍旧在桥上边叶家码头起运,往桥上经过,不得以铺户为借口从桥下边起挑。如果遇上洪水灾害,那么桥港上边起货,属窑湾码头搬挑;而桥港下边,从大河口到桥港木鱼山、好汉坡,一概仍属筷子巷码头搬挑。两个码头共同商量制订此协议,并将此协议刻在石碑上,永远留传后世,共同遵守,不可改变。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孟夏(4月)立碑,同治八年(1869)夏季重新刊刻。
  
  (感谢湖南科技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广平教授对译文的校刊)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熊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7/01/112191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