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汉语桥”总导演刘建立:这是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来源:红网 作者:陈美淇 科荣 彭纯 编辑:王娉娉 2015-08-03 14:28:45
时刻新闻
—分享—

(工作中的“汉语桥”总导演刘建立)

  相关链接:第十四届“汉语桥”总决赛结束 麦凯平获冠军

  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陈美淇 通讯员 科荣 彭纯 长沙报道
   
  8月2日,经过33天的奋战,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落幕。今日,“汉语桥”总导演刘建立接受红网时刻新闻专访,他表示,“汉语桥”是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是一座桥梁,也是一个舞台,通过这个舞台,世界各个民族、国家能彼此看到彼此,彼此去了解彼此,彼此去欣赏彼此。
  
  从7月1日选手抵达北京报到开始,整个节目组包括编剧、制片、道具、摄像等共两百人的团队就开始忙碌起来。如果“汉语桥”是一场战役,那么总导演就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指挥整个团队完成一套“指哪儿打哪儿”的高效动作。
  
  作为总导演,刘建立要统筹整个比赛期间的方方面面。在他眼里,“汉语桥”比赛是除了奥运会外,参与国家最多、密度最强的比赛,因此“忙碌”就是客观上的事件背景,“只要一开始,工作节奏就会特别的高强度,场次、量化、分工特别的密集,辛苦是一种常态。”
  
  尽管如此,刘建立觉得,“初来乍到”的选手们比“老油条”的工作人员更辛苦。“我们每年迎接不同的选手,辛苦并不是特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选手比我们辛苦,进入复赛后,选手最多有28天时间,只有这一次经历。选手抱着一个旅行的轻松心态来的,却发现比赛很残酷、时间很密集、工作量也很大。经常有选手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
  
  尽管比赛很“残酷”,但认认真真、善始善终的完成每一届比赛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每一年的“汉语桥”都有不同的追求和诉求,每一年的“汉语桥”都需要被赋予一个主题和动机并传递出去。
  
  今年,“一带一路”则成为了大的时代和事件背景,“汉语桥”从长沙出发,走到泉州,走过大理,走向北京,最终又回到了长沙。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并紧压古代丝绸之路的行程规划,旨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乃至各个民族国家的互动。刘建立说:“这个互动并不是以谁为主导的偶然现象,从丝绸之路有了开始,两千年以来,它是一个常态。不同信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真的为了一个很本真的、生活的更好、彼此交流这样一个善意念头走出来一条路,交流是常态。”
  
  从7月6日的复赛开始到8月2日的总决赛,选手们经过同台竞技、文化体验、户外真人秀、电台直播,28天时间里,刘建立总是试图通过多种方式与选手在语言和思想上有交流,从而找到他们的亮点。在大理的一场浪漫派对上,选手们的“十八般武艺”终于被刘建立“搜罗”全了。新西兰倪董谋的BeatBox,喀麦隆孙頫宇的诙谐幽默,意大利浪漫选手徐天佑作词、作曲、写诗,英国康可的即兴语言脱口才艺,韩国“萌妹子”申素云的打鼓……看到这些刘建立曾想:他们是不是有意准备后才来的,因为才艺真的太丰富了。
  
  “每一年我们都会说我们的选手很棒,今年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选手真的很棒,他们不仅是语言棒,另外还有两棒,一个是颜值棒,一个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才艺非常棒。一路走下来,网友跟踪普遍反映下来的结果也是这样。”
  
  选手棒,主题也棒,作为导演,刘建立说自己最期待的当然是收视率高,但这并不是自己唯一的期待。“‘汉语桥’不是一个充分的娱乐节目,经过去年的尝试——大型的户外文化体验,事实证明只要题材准确,选手发挥足够正常和优秀,还是很多观众会买单,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文化盛宴。播出以后,我更多地希望,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海外所有说汉语的泛华语地区的人,以及全世界喜欢说汉语的人群,在观看这个节目的同时,更多的能真正意义上的充分了解到‘汉语桥’这场赛事最特别的意义是彼此文化的交流,更多的通过这个舞台彼此看到彼此,彼此去了解彼此,彼此去欣赏。”
  
  刘建立说,在“汉语桥”,选手们的汉语越来越精进。“汉语桥”是一个桥梁,各国的选手把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趣的、中国人渴望了解的更多的带到这里来。“汉语桥”也是个舞台,不管发生在哪里,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选到一个舞台,大家聚到一起,彼此分享彼此的文化、语言,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说汉语,都走向“汉语桥”这个桥梁,一起来分享因为汉语这个工具制造的大量的全世界文化的交流。“希望通过今年的比赛,把这个概念传递给选手,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从始至终,彼此美好的愿望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来源:红网

作者:陈美淇 科荣 彭纯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03/111261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