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后的胜利】重庆周公馆:国共两党合作佳话流传“山城”

来源:红网 作者:沈梦艳 李逢源 编辑:康晓乔 2015-08-25 00:22:54
时刻新闻
—分享—

(重庆周公馆前坪曾家岩广场)

(会客室兼会议室,南方局领导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国内记者)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公寓兼卧室)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探访重庆周公馆)

红网专题:最后的胜利

  重庆报道组报道:

  【最后的胜利】重庆红岩献花取土 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最后的胜利】重庆周公馆:国共两党合作佳话流传“山城”

  【最后的胜利】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不能忘却的历史

  【最后的胜利】重庆朝天门码头:战时下江民众的“定心丸”

  【最后的胜利】重庆大轰炸:幸存者亲述 华街下掩埋的苦难史

  【最后的胜利】重庆:从抗战时陪都到“中西部骄子”

  【最后的胜利】记者手记:重庆大轰炸 那些不敢回忆的人

  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沈梦艳 记者 李逢源 重庆报道
  
  曾家岩50号,重庆周公馆。
  
  远远望去,这看似一家普通人家的住房楼,竟是抗战时期原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重庆城区的办公地点。
  
  今日,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新闻报道组记者来到这里,寻访和听取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佳话。
  
  重庆“火炉”之称名不虚传,周公馆前坪曾家岩广场上,顶着烈日暴晒,一个约9岁出头的小男孩正在妈妈的“指挥”下,摆出各种照相的姿势。广场中央一尊周恩来全身铜像,在阳光下泛着光芒,讲述着一段温热的历史。
  
  穿过楼房左侧一扇宽约1.5米的门,便进入到馆内。朱漆门窗、过旧的会议室地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表、办公点、工作辖区示意图映入眼帘,越往里屋走,历史感也愈渐浓厚。
  
  要了解78年前的国共两党如何合作,也许没有比周公馆内复杂的办公区域更形象直观了。
  
  这座两进院、三层高的建筑,原为赵少龙和赵佩珊夫妇的房产。武汉失守后,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下房屋的一、三两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如此,便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场面。
  
  而馆外,走出大门右边百米,便是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
  
  “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这是1958年11月董必武故地重游,曾幽默作词回忆当年国共合作的场景。
  
  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来寻找寻找儿时的记忆,如今的重庆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热闹!”在馆内,记者遇见一位带帽老人正指着进门墙上的景点参观指南给身边的小孩说明。
  
  聊天中得知老人家姓胡,重江北人士,父亲是抗战时期兵工厂的干部。正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出生的她,被一家人视为胜利带来的宠儿。如今,自诩为“追梦人”、70高龄的她,带着儿子和孙子重走重庆。
  
  虽未经历抗战时期的腥风血雨,回忆起从父亲口中听来的抗战奋斗史已让老人家颇多感触。她说:“如今年轻人能说起这段历史的越来越少了,娃儿得从小抓起,打小就要灌输抗战知识,不让历史湮没”。
  
  一个屋檐下生活,为了抗日战争胜利。这段互不惊扰、相安无事的国共合作,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段佳话。而周公馆,就是这段佳话,最好的见证。
  
  抗战最后胜利后,她仍在默默的,见证着这座山城的幸福与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沈梦艳 李逢源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25/11071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