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28万人在长沙参加国考 角逐491个涉湘职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静 编辑:王嫣 2015-11-30 08:43:50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网11月30日讯(记者 李静)昨日下午5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6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落下帷幕。2016年国考计划招录2.7万余人,比去年增加5000多个招录名额,139.46万人通过审核成功报考,竞争比约50:1,低于往年的58:1,因此本次国考也被称为“最好考的国考”。共有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

  记者从湖南省人事考试院获悉,此次国考涉及湖南职位有491个,共招录672人,因有缺考情况,昨日约有3.28万人参加笔试。湖南职位的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48:1。本次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最低合格分数线将于2016年1月10日左右公布,考生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org)、国家公务员局考录专题网站等网站进行查询。

  行测

  不少考生称题量大做不完

  公共科目笔试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门。上午11时行测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反映,考题量依然很大,而且题目难度也有所增加。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考生,一半以上的考生反映题量太大,根本做不完。有位考生称自己大概还有30道题没来得及做。

  “总体上来说,副省和地市两套考题难度与去年持平,考查点比较常规且全面,难度没有增加的趋势,相信认真备考的考生都会惊喜连连。不过副省考题难度大于地市考题,主要在于副省考题多了5道数量关系题,而这5题都相对较难。”中公教育专家分析说。

  “逻辑推理题最奇葩,绕得人脑袋都晕了。”考生陈翔无奈地笑着说,有的题目看到就令自己懵了,所以根本就没仔细解题,为了节省时间,他很快就随便填了一个答案。

  采访中,很多考生表示,这次考试中的行政能力测验中,“四个全面”等时政热点和PM2.5等民生热点问题成为考题,非常切合社会热点,特别是以环境保护为背景的考题出现较多。

  申论

  以“大国意识”为主题,关注国民素质

  “本次申论题目可大可小,以‘大国意识’为主题,却又涉及到每个老百姓。”昨日下午5时申论考试结束,考生张君健一脸自信地走出考场,据他回忆,本次国考申论(副省)以“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为主题,将“公共素养”这一主题和国家形象联系起来,强调“大国意识”,让“中国范儿”走起来。材料以《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开篇,通过网友热评引出“中国范儿”,增强了大家对“大国意识”的自豪感,同时引发大家对“国民素质”的关注。

  张君健说,申论材料中信息很广泛,涉及多个信息领域,从郑和下西洋树立中国的海外形象,到现今国民公共文明意识不足污损大国形象;从家长、学校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到媒体的带动和艺术家的榜样力量;还包括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净化全社会的文明环境。

  “材料跨度大,但最终是为了说明国民公共文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中公教育专家分析,申论共有五道题,第一题要求考生概括并提出建议,这是申论考试基本功;第二题要求考生对“国内教育技术走得太快,而‘灵魂’却跟不上”这一句话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主要是根据材料提炼要点;第三题要求考生为某艺术家的作品展写一篇导言,其实就是要概括总结材料本质;第四题仍是贯彻执行题,要求考生以一名某区文明办负责人的身份为某校开办的“文明素养教育宣传周”写一篇讲话稿;第五题是作文题,要求结合《论语》的“不学礼,无以立”来写一篇文章。

  中公教育专家分析,近几年的国考申论(副省)主题角度都较新颖、深刻,例如2013年是对文化发展的反思,2014年关注心理健康,倡导慢生活,2015年关注科技与人性。“本次申论(副省)主题‘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关注两会热议主题,不仅关注‘国民素养’,而且将‘中国范儿’、‘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等高档词汇与之联系起来。”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专家解读

  应以平常心对待公务员考试

  “国考热度是增还是减?”这是每年国考时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2016年度国考而言,报考人数较往年确实有所增加,而今年招录人数也比往年增加近5000人,因此从今年招录职位平均竞争比来看,较往年有所降低。

  “国考热度并不能单纯通过数据来判断,公众尤其是考生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专家表示,近段时间,包括公务员、国企职员、银行职员、教师、医生等在内的不少群体,都在喊压力山大,想要跳出“体制外”,与此同时,仍有不少人想尽办法往“围城”里面走,这种“围城”内外的躁动也需要社会以平常心对待。

  “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心态变化,是当前政治经济深化调整期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公教育专家张成分析,体制内心态变化集中在年轻公职人员当中,中年以上群体心态变化较小。

  “基层青年公职人员为了自我发展而有着多方面的打算和心态变化,应该视为社会多元化的一种正常现象。”张成认为,从长远来看,完善公职人员退出的制度安排,畅通退出渠道,让不适合岗位的工作人员有更多的退出选择,使公职人员保持较快的更新频率,有利于公职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史上最严国考”

  作弊将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11月起实施。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有作弊行为可能入刑,组织作弊、帮助作弊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其中出现组织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次国考是《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的第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故被称为“史上最严国考”。

  湖南考生昨日的考试纪律如何?湖南省人事考试院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本次笔试,湖南27个考点均没有发现考试作弊行为。为了防止考生作弊,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考场内设置全功能作弊屏蔽仪,对无线信号予以屏蔽;设置金属探测仪、无线电监测车等,对作弊行为实行“零容忍”。

  @龙问江湖:我考完一门了,但感觉没戏了,公务员不属于我,还是踏踏实实找工作了。本来努力也不够,怪不得别人。

  @雪峰奇迹:这次的行测考试,感觉好几个题很奇葩,不知自己答对了没有。

  @xiao妞:曾经的考研军,去年的国考军,非常幸运,我都成功上岸!

  (长沙晚报记者 康笑琴 整理)

  国考行测题,看看你能做对吗?

  1.最简单直接的题

  题目:某电器工作功耗为370瓦,待机状态下功耗为37瓦,该电器周一从9:30到17:00处于工作状态,其余时间断电,周二从9:00到24:00处于待机状态,其余时间断电。问其周一的耗电量是周二的多少倍?

  A.5 B.6 C.8 D.10

  【答案】A。解析:周一工作时间7.5个小时,周二待机时间15个小时,耗电量的比值为(7.5×370)÷(15×37)=5。

  网友调侃:直接计算题,没有最简单,只有更简单,耗时短,正确率高,不做会后悔一辈子的。

  2.最得意忘形的题

  题目:某政府机关内甲、乙两部门通过门户网站定期向社会发布消息,甲部门每隔2天、乙部门每隔3天有一个发布日,节假日无休。问甲、乙两部门在一个自然月内最多有几天同时为发布日?

  A.5 B.2 C.6 D.3

  专家解析:也就是说,甲部门每3天发布一次,乙部门每4天发布一次,甲乙同时发布应该每12天一次,一个月内最多同时发布3次。所以答案是D。

  网友调侃:日期问题文字游戏玩得看似让人纠结,其实抓住关键就对了。虽然简单,不过也别过于得意忘形哦,不然后面的题会让你死得很惨。

  3.最注重推理的题

  题目:甲、乙、丙、丁四人商量周末出游,甲说:乙去,我就肯定去;乙说:丙去我就不去;丙说:无论丁去不去,我都去;丁说:甲乙中至少有一个人去,我就去。

  以下哪项推论可能是正确的:

  A. 乙、丙两个人去了 B. 甲一个人去了 C. 甲、丙、丁三个人去了 D. 四人都去了

  专家解析:本题考察复言命题推理。甲:乙→甲;乙:丙→非乙;丙:丙;丁:(甲或乙)→丁。以四个人的话作为根据,要求选项不能与四句中任何一句冲突。可以使用带入法验证选项。A项,乙丙都去,由乙的话可知乙去丙一定不去,矛盾。B项,只有甲一个人去,根据丁的话可知甲去丁就一定会去,矛盾。C项,甲、丙、丁三个人去了,四句话都不矛盾,为可选答案。D项,四个人都去,与乙的话“丙去则乙不去”矛盾。所以答案是C。

  网友调侃:周末出游还得先上演一出“宫心计”,臣妾心好累。

  4.最混搭的常识题

  题目:下列哪种情形可能发生?

  A. 辛亥革命发生时,希腊人在体育场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B. “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大学生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广播

  C. 冷战时期,苏联某地电影院放映彩色电影

  D. 越战期间,美国人在家里用计算机访问互联网

  专家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常识。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而第一届世界杯是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故A错误;B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而半导体收音机最早出现在1946年。故B错误;C项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手工着色的彩色电影始于1894年,自然色彩的彩色电影诞生于1906年。故C正确;D项越南战争发生在1955年-1975年,而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但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上世纪90年代初,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局面才被打破。故D错误。所以答案是C。

  网友调侃:人文背景与科技常识的充分混搭,将近代历史的行云流水融入科技进步铿锵有力的金属之音,弹奏出了又一曲常识的烧脑大作。混搭风充分展现出题人的技术含量与难度系数,口号是:“不绕迷糊,绝不罢休”!

  5.最刁钻难懂的题

  题目:图灵测试是测试者在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问过一些问题后,如果被测试者有超过30%的答复不能使测试者确认出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中的测试一定通过了图灵测试?

  A.对机器甲40%的答复所有人都确认其为机器

  B.对机器乙60%的答复测试者能确认其为机器或人

  C.对机器丙30%的答复有90%的某小区居民确认其为机器

  D.对机器丁30%的答复只有10%的某校大学生不能确认其为机器

  专家解析:图灵测试定义的主要特征是:被测试者(计算机)有超过30%的答复无法让测试者(人)确认为回答主体是机器还是人。A项40%的答复所有人都能确认为机器,不符合定义;B项60%答复测试者存在确认上的分歧,即无法确认,符合定义特点;C项和D项均没有超过30%的答复,明显不符合定义特征。所以答案是B。

  网友调侃:本题想要做对,除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判断过程外,还需结合一定的数学思维,让有些考生直呼真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数学躲不过定义啊……

  (注:题目依据考生回忆还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静

编辑:王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