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8名抗战女兵长沙相会 平均年龄95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微 方瑜 编辑:王娉娉 2015-12-08 09:16:06
时刻新闻
—分享—

6671449512916375.jpg

12月7日,长沙,时隔七十多年,90岁的邓得凤老人(左)和95岁的黄玲再次相遇,两人相拥在一起嘘寒问暖。图/潇湘晨报记者华剑

  红网长沙12月8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王微 方瑜)“你怕不怕死,你爱不爱财,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78年前,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报名处张贴着这样的宣传标语,让抗战女兵喻毓华深受震动,至今难忘。

  70年前那场全民族不分男女老幼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涌现出一批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她们穿上军装,走上抗日前线,为民族的生死存亡献出自己的青春。

  12月7日,八位已过耄耋之年的抗战女兵相聚在长沙,共话战争时期的青春岁月。战争已远,韶华已逝,唯有那份气节和担当至今未散。

  70年聚会

  “我认得她!我的教官是个美人”

  穿着整洁的衣服,头发梳理整齐,因为人多,左看看又看看,还有点儿不自在。一场聚会,8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仿佛回到了70年前少女时。

  12月7日,缘起家住武汉的黄玲老人想看看当年的战友,湖南老兵之家邀请湖南湖北八位抗战女老兵在长沙聚会。聚会的8位老人最高龄达105岁,最小的也有88岁,平均年龄约95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黄正清奶奶88岁,能吃能喝,耳朵不大听得清,别人都在聊着天,她端正地坐着,两手交叉,不停地哼着这首歌。

  老兵之家工作人员介绍,黄奶奶年轻时就非常有主见。1943年,16岁的她瞒着家人,将原名黄枝仙,改为黄正清,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临近下午4点,由于乘坐的高铁晚点,95岁的黄玲在女儿和外甥女搀扶下走进会议厅。她内着毛线长裙,外穿毛呢大衣,毛呢的礼帽与银色小卷儿的头发搭配着,时髦又优雅。

  “我认得她,是我的教官!”90岁的邓得凤老人看到黄玲老人,一下子站了起来。

  她蹒跚着走到黄玲身旁,紧紧地抱着她,泪眼婆娑。

  因为担心两位老人身体,众人将她们劝开。“我要坐教官旁边”,邓得凤老人握着黄玲老人的手,把两人的铭牌也放在了一起,像是还嫌不够近,又把黄玲老人的铭牌往自己这边挪了挪。

  1943年,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邓得凤刚进入位于重庆大坪抗日青年军参加训练,当时20来岁的黄玲是她的教官。“心地特别好,我走到高处,她让我下来别摔着。”在邓得凤印象中,她的“黄教官”还是一位美人,“身材很高,皮肤很白,五官又耐看。”有人把黄玲女儿和外甥女拉过来,邓得凤觉得,“都没有年轻时的黄教官好看。”

  再次相见

  她培训的学员大都去了前线,成为远征军

  参加抗日战争的女兵很少,这几年,黄玲经常回想起以前的岁月,特别想见见当年的战友。“见到战友很感谢。”

  1943年,黄玲参加了抗日青年军,女子干部培训班第一期战地救护大队,毕业后,以区副大队(中尉)教官身份培训学生。黄玲专门培训护理,但作为后勤服务人员,早晨还得带着学生出操。后来,培训的学员大批都去了前线,成为远征军。

  黄玲老人记得,招学员的时候来的都是一些大学生,都要送去前线。因为很艰苦,上级告诉她,要对学员好一些,以后要去战场,或者是很艰苦的地方,都有很大危险。去前线便是九死一生,其中的一些学员有去了就没回来的。年轻时,她就想上前线和大家一起抗战,但一直没被批准,到现在成了遗憾。

  在现场,老兵之家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抗战纪录片,看着记录的点点滴滴,老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黄玲老人的女儿曾女士说,电视里经常播放抗战的电视剧,母亲不喜欢看,“自己就是活历史嘛。”不过,看到真实的远征军遗骸,一直爱笑的黄玲老人会流泪。曾女士说,母亲可能是湖北发现的第一个抗战女兵,也可能是唯一幸存的抗战女兵。

  成为女兵

  选择当一名女兵,是因为不愿意同胞当奴隶

  喻毓华老人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15期生,今年已经99岁高龄。1937年瞒着家人报考了黄埔军校。因为学过医,进入部队后,喻毓华继续学医,准备从事医疗工作。

  喻毓华原籍湖北黄陂,清朝时,祖上是大户人家,喻毓华随母姓。舅舅喻晋章在张学良处任职,从东北回到汉口后,表哥常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喻毓华耳濡目染受到影响。

  很快,南京沦陷了,汉口形势也很紧张,街头校内,随时有人喊着“保卫大武汉”。受到鼓舞,也“不愿意看到同胞做奴隶”,喻毓华与表姐及同学一起,瞒着家人偷偷约着报考黄埔军校。

  “你怕不怕死,你爱不爱财,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在报名处,到处张贴着这样的“宣传标语”,喻毓华至今难忘。

  参加黄埔军校报名的,绝大多数是知识青年,以及一些刚刚回国准备投身抗战的华侨青年。笔试科目为国文和常识两门,除体检严格,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即可录取。考试完后喻毓华不敢回家,躲在武昌同学家等通知。

  四天后,喻毓华拿到了录取通知,战战兢兢将事情原委告诉父亲,没有等来一顿臭骂也没有得到夸赞,父亲告诫她,在军队,不要搞军事,也不要搞政治,还是继续做医务罢。

  进入黄埔军校,喻毓华没有上前线,一直在后方抢救伤员。看到同胞鲜血淋漓,她只能咬着牙,一个接一个地做好手头事。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在湘阴开诊所的喻毓华,经过介绍,来到当时的岳麓医院(现长沙市第四医院),继续实现着当年父亲叫她“行医”的遗愿。

  她们

  王琦霞,88岁,河南人,1944年考入青年远征军。抗战结束后,与丈夫一起在湖南生活。

  文淑仙,91岁,浏阳人。所在部队是青年军205师野战医院,后转入614集团军邮联站。

  喻毓华,99岁,当年瞒着家人偷偷报考了黄埔军校,在战干一团直属大队一中队从事医疗工作,1938年随部队撤退到湖南,去了139后方医院直到抗战结束。

  黄玲,今年95岁,湖北武汉人,1943年参加了抗日青年军,后以教官身份培训学生。抗战胜利后,回到武汉生活,现在家庭和睦,儿孙满堂。

  邓得凤,今年90岁,祖籍湘西泸溪县,1943年参军,在第九战区政工队工作。

  刘慈珍,今年88岁,祖籍湖南湘潭,1945年加入26军32师担任看护,现在生活在岳阳市。

  黄正清,今年88岁,1943年16岁的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之后分配在第三战区后方医院。1946年—1948年,转到南京的陆军医院,任少尉护士长直到战争结束。1949年,和丈夫一起回到宁乡乡下,生活到现在。

  蒋姿容,今年105岁,1938年入伍,在第三战区独立33旅兵站总监部担任上尉。

来源:红网

作者:王微 方瑜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12/08/10804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