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利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县剧院开幕

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
红网慈利站12月18日讯(分站记者 王杨)12月18日,慈利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县剧院开幕。会议主要听取慈利县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县政府关于制定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情况说明。上午8点,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慈利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执行主席邱初开、高靖生、朱法栋、赵群策、刘坤明、侯铁夫、钟佳君、戴建军、周先杰、于世雄、周克平、朱庆霖、吴少强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县政协主席吴淑元、县人武部部长潘志明等县领导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大会执行主席赵群策主持会议,大会应到代表258名,实到代表245人,符合法定人数。
慈利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高靖生代表慈利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五大部分:一、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展望;四、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五、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报告指出:2015年慈利县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4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943元、7871元,增长9%、11%。
围绕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高靖生指出,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二是着力进行新型城镇化试点;三是着力增强全域旅游吸引力;四是着力推进工业扩量提质;五是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六是着力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七是着力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八是着力抓好生态功能区建设;九是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十是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慈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舒洪波从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过程、规划编制思路、规划主要指标、发展定位及举措、规划的项目支撑等五个方面就人民政府关于制定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15年成绩
2015年,全县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审时度势、积极作为,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市第一方阵。突出表现在:
抓政策争取和项目调度,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依托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先后争取到20顶政策“帽子”,获得48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项目带动强劲有力。全县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比去年增加3亿元,开工项目61个,竣工投产项目26个。
抓园区聚集和空间布局,发展引擎获得新动力。县城新区的发展架构基本形成,澧阳大道、世纪大道、公安业务大楼、档案馆和太坪、金台、龙坪、北岗安置区基本建成;县工业集中区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入园企业3家,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大峡谷旅游经济区的开发势头强劲,岩零现代农业经济带的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抓城镇提质和扶贫攻坚,城乡统筹实现新进步。城镇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优化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实现乡镇总体规划全覆盖,编制村庄规划21个;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措施进一步落实,组建148个工作组驻村帮扶,安排38名县处级领导联系54个贫困村,发放扶贫贷款450万元,投入中央彩票公益金1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326万元,全年减少贫困人口2.11万人。
抓结构调整和优势转化,产业升级呈现新亮点。工业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7.5%,实缴税金1.8亿元,增长28.5%;旅游业发展范围迅速拓展,探索全域旅游新模式,拓展户外精品旅游线路15条,全年接待游客408万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收入24.28亿元,增长16.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
抓战略合作和招商引资,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长远发展精心谋划,编制《澧水生态经济带〔3〕规划》和《宜昌至张家界高铁规划研究报告》;信贷融资抢占先机,招商引资成果喜人,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项目对接和跟踪服务,共签约重点招商项目18个,涉及合同金额68.76亿元,比去年增加1.57亿元,增长11.7%。
抓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美好慈利展示新形象。专项整治行动力度空前,对城乡环境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7+1”综合整治;造林绿化水平持续提升,自然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5705亩,创建绿色住宅小区4个、生态村80个。
抓民生实事和社会治理,人民群众增添新福祉。全县用于民生支出22.76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68%;社会公共事业持续进步,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5%、86%、92%,新增农村幸福院30个,新建城镇公租房510套、棚户区改造房570套,新增城镇就业3007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安全防控体系日益健全,强力推进矿山攻坚克难工作,减少矿山企业49家,其中关闭39家,实现矿山安全事故零发生、零死亡,全年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1%。
抓重大改革和创新试点,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基本完成,县政府部门数量由原29个调整为24个,乡镇由原31个调整为25个,各项试点正在有序开展。
抓“三严三实”和政风建设,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不严不实”问题深入整改,行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慈利县经济增速平稳前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五年增长近1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43%,五年增长1.45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0%,五年增长1.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五年增长1.87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五年分别增长2.48倍、2.01倍。
五年来,慈利县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6:35.5:45.9调整为2015年的15.7:33.2:51.1,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园区企业个数分别增加16%、14.8%和14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2.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4家。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1%,五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五年来,慈利县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依托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新型城镇化试点等一系列政策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特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年安排实施重点项目166个,累计完成投资130.5亿元,招商引进重大项目76个,到位资金47.49亿元,60多个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县城新区、县工业集中区、大峡谷旅游经济区和现代农业经济带,建设区域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慈利县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五年塑城计划”扎实推进,先后改扩建了响水洞路、建设西路、火车站广场和15条小街小巷,新老城区连为一体。五年新建和改建国省干线110公里、农村公路523.8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83公里,完成小农水工程5192处,除险加固水库78座,解决了26.6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扩大电力装机容量8.4万千瓦,完成电网改造村348个,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治理中小河流85.2公里、水土流失65平方公里,关闭粘土砖厂15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53%,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100%,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宜居宜业宜游性大幅增强。
五年来,慈利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县财政五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达89.5亿元,是“十一五”的2.5倍,兴办了大量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48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986人,创劳务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6444元和3876元。建成新四中和职教中心,改造乡镇医院15个,新建村卫生室171个。建设保障房4214套,改造农村危房14374户,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61万人,实现整村脱贫67个,建成小康村171个。社会治安民调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延伸,广播电视和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政府工作报告:展望“十三五”发展前景
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明确了2016年的预期目标和发展方向,还高瞻远瞩,对未来“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十三五”时期,随着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政策的推进,慈利县必将增添发展新动力,激发发展新活力。
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县城老城区集中连片提质改造步伐,探索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促进合并镇和合并村融合发展,支持边境镇与周边区县连片发展。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交通项目29项、能源项目6项、水利项目20项,带动广大农村共同进步繁荣。
扎实推进聚集发展。围绕县城新区、县工业集中区、大峡谷旅游经济区三大引擎和现代农业经济带,加大财税、要素支持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特色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增强发展驱动力。县城新区发展方面,在抓紧完善县城新区道路和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的同时,围绕高端商贸、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人口、产业和要素加速集聚。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方面,健全区域内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物流、市场服务体系,支持建设研发设计、科技创新、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大峡谷经济区发展方面,着重抓好大峡谷风景区二期、冰雪世界、红岩岭户外拓展园、澧水半岛、江垭水世界、原湘绿道高端酒店集群等项目开发。现代农业经济带发展方面,按照“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原则,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连点成片、连片成带,不断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扎实推进合作发展。加快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确保招商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逐步深化与有关区域和投资集团已达成的战略协作关系,加大合作事宜和投资项目的对接力度,促进产业互动、资源互利、市场共享,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务实合作格局,实现优势叠加和资源转化,打造合作新亮点,务求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形成“四水五库多区”的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主体功能区扶持政策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进一步筑牢张家界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森林、湿地、饮用水源保护、流域环境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等实施项目19项,规划投资12亿元,使宜居、宜游的大美慈利绽放光彩。
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创一批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促进专利授权量明显增长。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激励人才、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让慈利儿女的聪明才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充分涌流、大展身手。
扎实推进共享发展。通过落实一系列重点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县人民。着重抓好全县精准扶贫攻坚,以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物流、特色文化、特色旅游,全力实现14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为建成区域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区域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狠抓改革创新,稳定经济增长,推进依法治县,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慈利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
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和4.5%以内,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着力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增长。计划投资3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建设60个。
着力进行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完善县城新区配套设施,大力增强老城区承载功能,不断提升城镇现代管理水平,积极打造一批特色经济强镇。
着力增强全域旅游吸引力。促进大峡谷经济区开发,逐步完善旅游线路体系,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工业扩量提质。力促工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群,切实扩大传统主导产业增量,鼓励中小微型企业成长壮大。
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经济带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着力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拓宽生态产业扶贫之路,加大全域扶贫攻坚力度,坚持科学精准扶贫原则。
着力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努力促使电商县域全覆盖,深入开展“双创”行动,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着力抓好生态功能区建设,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大力提升生态环保水平。
着力抓好生态功能区建设。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大力提升生态环保水平。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财政体制改革。
着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增强群众身心健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编辑:吴若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