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村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筑楼前,湖南省气象局总工程师汪扩军(右三)、省气象局驻松柏村帮扶队队长高曙(右一)向村干部询问建设情况。
松柏村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农网改造工作。
松柏村村民佘协雨正在蛙池喂养石蛙。
相关报道:【防灾减灾潇湘行】桂东:气象预警数小时紧急转移4万群众
【防灾减灾潇湘行】宁远:气象服务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防灾减灾潇湘行】城步:气象服务擦亮南山牧场金字招牌
【防灾减灾潇湘行】溆浦:气象零距离服务“三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桑植报道
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桑植,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贺龙元帅的故居。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3月27日,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学会、红网联合主办的“点亮风雨长征路——气象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考察团走进桑植。
“养过猪、养过羊,也种过蘑菇,政府相信我给我资助养蛙,等我赚了钱就还本。”说这话的是湖南省桑植县松柏村村民佘协雨,今年在村支两委和后盾单位的支持下,积极筹备扩大规模,带领同村6户贫困户一同开展石蛙养殖事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根据湖南省委统一部署,全省八千个贫困村要实行驻村帮扶全覆盖。2015年,湖南省气象局与桑植县桥自弯乡松柏村结对开展脱贫帮扶工作,专业的结对帮扶队伍于4月8日入驻松柏村,到2017年底,计划实现全村建档立卡的606个帮扶对象稳定脱贫。因家庭条件困难,佘协雨被列为村上帮扶对象之一。
年过半百 他结伴圆“石蛙梦”
土壤瘠薄,旱涝灾害并存,有山不成林,有林不成材……湖南省桑植县的松柏村是典型的贫困大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全村471户184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89户606人。
如何另辟蹊径发家致富?佘协雨有他的想法和坚持。
2001年,佘协雨开始养殖牲猪,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猪的经验也被县畜牧局作为先进典范推广。而在2005年,妻子的一次偶然喂养过程中,40多头牲猪食物中毒全部死亡,他也在一夜间倾家荡产。今年,佘协雨将注意力瞄准了石蛙市场,按四亩规模建石蛙池,他预计整套项目完工得花十五万左右,三年内可回本20万。
“我观察两年了,石蛙的市场价一直没有跌过,卖价高,销量也很好。”说起养石蛙,今年已51岁,个子不大、皮肤黝黑、清瘦的佘协雨浑身来劲,满是活力和激情。嗅出商机的他,动了养殖牛蛙的念头,白天摸索养殖经验、钻研养殖技术,晚上到大山深处寻找合适的野生种蛙,碍于资金不足,“石蛙梦”搁浅了两年之久。
多次走访调查,帮扶工作队队长高曙发现了这一情况,“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带动村上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进行产业帮扶并给予技术指导、资金支持。”
三年内实现600多贫困人口脱贫
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松柏村牵动着大家的心。2015年10月15日,湖南省气象局局长常国刚在深入桑植县桥自弯乡松柏村调研驻村帮扶工作时提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带着资金开展好该村的帮扶工作。在各级政府和后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到2017年底,即帮扶工作队驻村三年后,实现全村建档立卡的606个帮扶对象稳定脱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
“危房改造、教育助学……去年各类资金总投资超过100万元。”高曙介绍,去年工作队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实施了增智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爱心工程、村卫生室建设,逐步推进帮扶对象增收、构建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务规范化建设等八项工作。其中,申报落实危房改造补助3户,省气象局结对帮扶、医疗补助32户,生活补助6户并启动成立了“桑植县松柏村养殖合作社”,发展村石蛙集体经济。
高曙介绍,今年各类帮扶资金投入将超过200万。其中危房改造将扩大到18户,实施教育助学脱贫到48户70人,同时继续对特困户结对帮扶和产业帮扶,大力发展石蛙养殖等集体产业。一年帮扶工作下来,高曙坦言,让他和队友备受挑战的是转变村民观念,“在过去的脱贫过程中,村民们失败过,信心不高,现在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主动作为。”
结对帮扶工作带动当地基础建设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村委会主任卓金桂满心感谢。她说,目前蜜蜂、蘑菇产业在当地已初具规模,石蛙养殖、药材、黑木耳种植也正大力发展。据她初步统计,村上已有10户石蛙养殖户,蘑菇菌棒已有数万根。“希望在帮扶工作推动下,村上各项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沈梦艳
编辑:胡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