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民族乡】绥宁寨市:时光雕刻出的千年古镇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汤小芸 编辑:陈佳婕 2016-09-14 13:27:16
时刻新闻
—分享—

寨市一隅。

始建于清乾年间的西河街古貌尚存。

从明代开始繁盛的小吃街西河街。

西河古街。

西河桥下洗槌的村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双林 实习生 汤小芸 邵阳绥宁报道

  绥宁寨市是一座千年的古镇,三国时称诸葛城,唐代为徽州首府,建城历史有1800多年。

  大街小巷徜徉于寨市,木楼上大红灯笼随风轻摆,拾起一片破碎的青瓦,轻抚斑驳的墙垣,凝望眼前锃亮的石板,彼时彼刻,古今交叠,虚实相生。

  始建于清乾年间的西河街上,古迹犹在,古貌尚存,老木屋飞檐翘角、下砖上木、花窗画廊、黑匾金字。街头没有汽笛的喧嚣,没有叫卖的嘈杂,亦无匆匆的行人。弄子里,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们不紧不慢地雕刻万花茶,腌制酸萝卜,翻捡红辣椒,白发的老人坐在门前的木椅上,聊天下棋,品茶抽旱烟袋,行人路过,他们点头示意,报以友善之笑。

  从明代开始,西河街便成为寨市盛极一时的小吃街,如今,从街道两侧林立的老商铺中,还依稀可见当年兴盛的模样。街上大多是穿斗结构的木建筑,每一个窗棂、图案,都足以窥见工匠们的才气与专注。

  沿曲折幽深的西河街向前走,不多时,西河桥便现于眼前。它始建于1727年,1954年毁于一场大火。2009年,乡贤杜勤德捐资对桥进行重修。西河桥建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出自楼桥世家之手,造桥时全不依赖图纸,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如今的西河桥成为了寨市人纳凉休憩的绝佳去处。

  寻常人家的院落则不比西河街的老木屋,以小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小四合院的门前都是石头垒成的阶梯,从围墙上透出的阳光倾洒在院子里的花朵上,人们就在这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古老与静谧的背后,寨市见证的是一段段繁盛的岁月。三国时期,这里被称为称诸葛城,唐代为徽州首府,寨市古镇历经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共1800多年,其中作为县城900多年。这种热闹与繁华,有昔日的人类活动遗存作证:三座城门,九座寺庙,四座祠堂,三个会馆,还有文昌阁、悬天阁、钟鼓楼、八角亭、风雨桥、虎溪书院等文物古迹,虽然失去了昔日的风韵,但骨架犹在,遗址可寻。

  寨市还承载着一个个热血的灵魂。1930年12月21日,红七军4000余人,在军长张云逸、政委兼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带领下,由广西进入绥宁县境,攻占了当时的县城寨市,这是红七军打的第一个胜仗,因此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邓小平同志一生中七次到湖南,而第一次就是攻占绥宁县城后,在此休整了两天两晚。因此,寨市也有着邓小平住所、抗日将士纪念碑、高功山红军哨堡等红色景点。

  这种繁盛与热血同样被传承下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寨市的苗家村寨都会热闹非凡,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人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吃黑米饭、祭祀仪式、逗春牛、祭狗、赛爬藤、入寨门、敬酒、放铁炮、铜钱舞、钹舞、对山歌等,这些传统的风俗从没有被寨市遗忘。

  如今的寨市正在打造旅游产业品牌,现已配合绥宁县修建了武靖高速公路寨市段路面、寨黄公路、黄坪公路、佘黄公路、上乌公路;将和尚坳至九龙大道进行沥青路面改造;朝仪、老团、坪溪、铁杉林、兰家等20个村组道进行了水泥硬化;新建平板桥3座,修建18个村的农田规模化灌溉工程,修建寨市防洪景观工程;修建了黄桑村、上堡、老团等6个村水浚,共11400余米,朝仪、茶冲等23个村安装路灯600盏,对300余座民居的立面进行改造……

  寨市渐渐披上现代化的外衣,但风骨与气质犹存。时过千年,护林禁碑上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安平观钟的警示声依旧高亢嘹亮,明代古城墙下老井汩汩流淌,从未干涸。它们都于无声处见证着历史的更迭,也传承着古镇文化与精神,经久不息,源远流长。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汤小芸

编辑:陈佳婕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09/14/10123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