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走万里茶道】黑茶产业扛起安化精准扶贫“大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王娉娉 2016-10-26 16:35:4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芳 安化报道

  高山云雾,深涧奇险。安化,是湖南省一个山区大县、林业大县、库区移民大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近年,安化致力于“绿色崛起”,让黑茶产业扛起了精准扶贫的“大梁”,实现了黑茶产业与精准扶贫的共生共赢。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4年,安化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58509人,通过两年的精准扶持,至2015年底,已减贫52864人,但仍有贫困人口105645人。

  “黑茶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广大农户种植,或者成为采摘劳工。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广泛吸纳贫困农户进入,从而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走向致富。”安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跃登介绍,为引导贫困农户发展茶园基地,安化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整合一定量的项目资金支持茶园基地建设,2007年到2015年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达2.2亿元,按照种苗基地2000元/亩、新建基地1000元/亩、老茶园改造500元/亩的标准,对茶农给予补贴。

  2009-2013年,县扶贫开发局实施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项目,通过财政“一卡通”直接给扶持对象发放帮扶资金2095.6万元,扶持10854户贫困农户发展茶产业;2013-2015年,实施了重点产业扶持项目,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717万元,扶持13164户贫困农户发展茶园基地14773亩;今年,安化县全面实施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共发放信贷资金3378万元,扶持1916户贫困农户发展茶产业。

  目前,相关黑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精准扶贫。大批黑茶企业采取无偿提供优质茶苗的方式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茶园生产;有的企业出资承包荒山、流转土地,发展成片茶园,就近安置贫困农户就业;冷市镇、柘溪镇、马路镇、江南镇、滔溪镇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贫困茶农组织起来,帮助茶农提升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三年来,安化至少有50家以上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筹资2亿多元,解决了近10万贫困人口的发展难题。

  其中,五龙山茶叶公司采取“四包一固定”(包茶苗供应、包技术指导、包资金扶持、包茶叶收购、固定土地权属)的模式,对与公司签订了茶青收购合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直接帮扶,按实际种植面积提供1000元/亩的资金扶持。扶持资金分三年到位,第一年500元、第二年300元、第三年200元,大大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种茶积极性。

  一业兴,百业旺。安化黑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种茶、制茶、评茶、茶艺、包装、旅游、文化、广告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县包括贫困人口的就业。安化县组织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创业的能力,目前已帮助48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以市场需求最高的茶艺师为例,通过培训合格取证后,学员成为各大茶企的“抢手货”,月薪在3000-6000元不等,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同时,依靠茶产业,还带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种养殖业转移到绿色包装、茶叶加工、茶馆茶楼、茶旅餐宿、现代物流、营销仓储等行业发展。据统计,全县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人员的35万人中,贫困人口约67000人。茶农新建1亩茶园约需投资5600元,一般三年开始小受益,四年后全面丰产,每亩产值可达13500元,纯收入7500元左右。理论上,贫困农户在投入后的第四年即可收回成本,加上茶树的生命周期长,茶农可实现稳定持续增收。马路镇千秋界茶农邓秀山,早年穷得家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点肉,2007年,依靠自家10多亩老茶园改造,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拥有茶园基地80亩,年纯收入达30万元,成为了当地种茶致富的典范。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0/26/10020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