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城头山古城遗址讲解词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胡冲 2016-11-14 16:22:07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讲解员×××,对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非常荣幸能陪同各位参观、考察城头山遗址,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您轻松愉快地认识了解这座“中国第一古城”。这是远古先民修建的一座古城,距今有60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在我们国家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它发现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让我们对6000年前的“市民”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呢?婚、葬习俗如何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座古老的城市去看看吧。

  这座古城所处的地方,当时属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现已改名城头山村,在县城的西北方向,相距约12公里。是我们本县的考古工作者1979年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城头山这个地名,明朝时就有了,按照学术界惯例,遗址名称,一般以发现地的小地名命名,所以这里正规的学术名称就叫城头山遗址,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这个名称,是江泽民同志任国家主席时于1995年3月25日来澧县视察时题写的,也比较通用。

  城头山遗址被发现后,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从1991年开始,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组织考古专家们正式进行发掘,先后工作了11年。2011年至2012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考古发掘,至今已发掘7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16000多件。这些出土文物,由于保护条件限制,现在并不在现场;大部分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等地方保存。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部分文物的照片。其中的玉器,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很难想象是6000多年前的古人们加工出来的。

  这座古城址近似圆形,南北直径325米左右、东西直径315米左右,包括外面的护城河,整体占地面积18万多平方米。经过专家们研究,借助碳-14测年、孢粉分析等一系列现在科学技术手段,确定它最早的筑城年代,在距今6000年以前,甚至在城址内部,还发现了距今6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根据文献资料,这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早的水稻田。这座古城址的发现,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历史、城的历史、水稻栽培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被确定为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前通常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通过城头山及其他一些稻作文明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比黄河文明并不逊色,甚至年代更早;世界科学界以前普遍认为,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等南亚国家传过来的,城头山遗址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的发现,推翻了这种观点,表明是我们中华先民最早成功熟练地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城头山遗址先后获得过多种荣誉:1992年、1997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1996年,该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05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中央电视台拍摄了4集大型专题宣传片《古城·古墓》,又叫《解密城头山》,先后在央视1、7、9、10等多个频道播出;2010年,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制作成大型模型,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第一个景点;同时,城头山遗址还写进入了大、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媒体先后对它进行过多次报道。如此种种,在国内外,特别是学术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与天斗,与地斗,与洪水猛兽及其他自然灾害斗,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历程是何其艰辛,但又何等地充满智慧!考古学家把人类进化的过程分成三个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一般认为,磨制石器的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发明;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3个基本特征:距今6000年的城头山遗址,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他们磨制石斧、石刀等来捕杀动物、保护自己;把大型动物的骨头加工成骨耒、骨耜用来耕种;发明了长矛、弓箭用来打猎等等。

  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防御体系。而城头山居民大规模筑城比修筑长城还要早好几千年。他们石器挖土、编筐运土,石夯固土,开挖土石方数十立方米以上,筑成了长度近1000米、宽30-40米,高达数米的夯土圆形城墙,并在城墙外围开挖了一条长1200米,宽50米,深2—3米的护城河,环绕城墙一周,形成了城和池双重防御体系,宽阔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把他们保护起来。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比我们现在的要原始、简陋得多。其中付出的劳动和艰辛,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水面就是古城址的护城河,别看它现在很平静,在当时作用可大了,不仅能够防御敌人,还可以航运、排水和灌溉,是重要的战争屏障和战略物资运输通道。

  先民们对整座城的设计进行了精心谋划,设置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中南门是唯一的陆地通道。现在由南门进入古城,很快就走在城墙上面了。虽然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可以明显地看到,城墙仍然比城内外的地面高出许多,保存完整,是一个较完整的圆圈。城墙里面面积8.8万平方米,就是古代城头山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城墙剖面展示馆

  这儿是城墙剖面展示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位于城头山城西南转角部位的城墙横断面。考古工作人员选在这里对城墙进行了解剖。现在展示的城墙横断剖面。它近似梯形,上宽20米,下底宽37米,高4.8米。设想一下,当时如此高大的城墙,加上外围配50米宽的护城河,是多么宏伟的城防体系!这里的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而成,剖面上还留有石器的夯窝。依据城墙土的颜色层次、土的松紧度和包含物不同,专家们推断出城墙先后经过四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筑城墙是6000前年左右,第二次扩修是5800年前左右,第三次是5300年前左右,最后一次是4800年前左右,一层层累次加高。现在剖面上的地层线,能够区分出各个不同时间段内的修筑城墙。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石头城或者是砖城呢?因为当时还没有砖,只会用土筑。“城”字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土”字旁,加“成”字,表明早期的城是用“土”筑“成”的,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造字也很讲究。而砖城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比城头山城的出现要晚几千年呢。

  这个剖面,为专家们提供标本,推断出了最早的筑城时间和几次大规模扩修的时间,称得上是城头山遗址的时代标尺。高大城墙的修建,也体现了当时整个部落的富足。

  居住区

  这是居住区,位于城中心偏西部位,发掘的部分距今有5300多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共发掘出了房基19座。现在看到的,是其中的3座,全是根据原样复制的。房基保存较完整、规格较高、规模较大。左边是一座小型排房,中间部位是走廊,两边对称分布的几个小房间,面积不大,4—6平方米,反映出当时有一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群居生活,实行分室而居,与同时代的其他部落的群婚相比,婚姻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进步。右边呢,是套房,有前后两间,前面是餐厅,后面为厨房;厨房里发掘出了四个连体大灶,还有陶釜、陶罐等器皿,据推测,可能是一座公用食堂。远处的房子很大,位于一个单独的区域,坐北朝南,建筑面积达63平方米,室内筑有摆放祭品的土台,这些土台占了房内面积的三分之二,高出地面0.8米,规格很高,应该是一座礼仪活动的场地。据考古现场推断,该处房屋室外有围绕墙体一周的回廊,专家分析,这里可能是一座神庙。当时的房子,都是木骨泥墙,古人们根据房子的功能不同,修建房子的结构和大小也不一样。在以上三座房子的北边,当时的居民还修建了一条正对东城门的大道,宽约2米,两边还修有排水沟等设施。在这里,吃、住、行及祭拜祖先的场所合理有序地搭配在一起,体现了“城市规划”的雏形,充分展示城头山先民的智慧,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

  制陶区

  陶器,是新石器中后期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城头山遗址内就曾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在城中心部位,考古工作者发掘6座陶窑,发现了6000年前的制陶区。现在看到的,也是根据考古资料复原的,这里设施齐全,中间部分为陶窑,左边有贮水坑、拌料坑,右边有两座简易工棚。他们先用泥巴做成胚,再放到陶窑高温烧制成形。一般烧制的,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品,如大型的陶釜、陶罐,小型的陶碗、陶钵、陶豆等器皿。考古工作者还发现,当时似乎已有了较专业化的流水线分工,有的陶窑里专门烧制陶器的盖子或支座,有的专门烧制陶器的身子,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组装,而有的陶窑,则是专门烧制用做建筑材料的红烧土。从规模上看,这里产量高,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部落使用,还有剩余,和别的部落进行物物交换。站在这里,我们似乎能看到古人们忙碌的身影:有人在选料、有人在和泥、有人在娴熟地制作陶胚、有人正精心地刻制花纹。。。。。。

  墓葬区

  当人离世后,会到哪里去呢?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也与日俱增,但一个时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难免会产生了某些迷信的成分和色彩,于是便形成了种种埋葬习俗。古埃及人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让肉身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期待着灵魂的复归。如何面对死亡和死人,城头山古城的先民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让我们通过这里的墓葬区,来了解他们的葬俗。这里曾发掘40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500多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这些墓葬时间大部分在距今5000多年前。主要有竖穴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葬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竖穴土坑墓:它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墓形,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的。依平面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其中长方形墓最多见。灵魂不死,是人类的传统观念,受此影响,从古到今,多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安葬死者,在修建墓穴的基础上,还普遍随葬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等等,以供死者在鬼魂世界里使用。城头山人也不例外,随葬现象出现的很早,特征也比较明显,随葬的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碗、陶钵、陶釜、陶豆等,也有装饰品,如玉珏、玉环、玉耳坠等,还有劳动工具,如石斧、石铲、刀、锥等,还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礼仪性物品,如石钺等。所以在这个墓葬区,出土了大量文物,多是随葬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土坑墓有大有小,不同墓里的随葬品有多有少,有好有坏。这从侧面说明了城内居民有贫、富、贵、贱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别。我们以前通常所知的原始社会,氏族成员之间,社会经济地位都是平等的,这里的现实,已经打破了传统观念,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证明,城头山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达。

  接下来,我们再说瓮棺葬。这种葬式,实际上就是用陶器做葬具的墓葬。史前的陶棺,一般用实用生活器皿代用。用作陶棺的器皿,常见的有陶瓮、陶缸、陶罐、尖底瓶、陶鼎、陶盆、陶钵等,尤其以大型陶瓮作为葬具的现象较为多见,因此常常被统称为“瓮棺”。这类葬具多用于埋葬婴幼儿,并在葬具上凿出小孔,以供弱小灵魂出入,得到照应便于回归。另外,瓮棺葬也用于成年人二次葬。什么叫二次葬呢,就是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古人们先把遗体放在别的地方埋葬,等腐烂后把遗骨捡了放进陶棺里,在上面倒扣一个陶碗或陶钵,葬进氏族公共墓葬区。成人瓮棺葬则多被解释为对特殊身份或凶死者的处理。

  氏族墓地,既是人们去世后的尸身存放地,也是灵魂的栖息之所。尽管城内面积不很大,但城头山的先民们还是划出城的北部用作氏族公共墓地。在这里,灵与肉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通过墓葬资料,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不仅停留在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其他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水稻田遗迹

  我们看到的这块低洼黑泥地,就是6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我们真应该为我们远古的祖先感到骄傲、自豪!这丘水稻田面积约0.3亩,两边有田埂,还有成套的灌溉系统。最初出土时,水稻田里有近30厘米厚的肥沃土壤,土壤里含有大量的炭化稻谷、稻叶、稻梗和稻根。田埂边还有三个保存完好的田螺。它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如何探索出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学者们认为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初,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靠采集原始野生天然植物、狩猎和捕渔过生活,成群而居,到处游荡。古人们除了吃少量的动物肉类以外,也常常吃植物的果实。当他们偶然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到湿润的大地上会发芽、生长、结出果实,便摸索着开垦田地,收集种子种下去。伴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人们更加有效的开垦土地,耕种农田,这种方式使人们告别了流动的狩猎生活,开始在一个地方长久居住下来,慢慢的,有些部落的粮食有了多余,人口也会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大,于是便开始筑城保护自己。可见,人们种田定居是城头山城址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把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据考古发现,澧县境内的彭头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都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稻谷和相关遗迹,可以看到稻作状况的明显变化,即从利用旧河道、浅谷等微凹的小规模水田阶段,发展到6500年前有哇田、水渠、水坑等水利设施配套的大规模的水田。

  城墙奠基墓

  在这里,我们有幸可以看到一具6000年前的人体骨架。身高约1.75米,头朝正北方向,没有任何随葬品。因为葬他的这座墓位于最早的一期城墙外坡底部,考古工作者推测可能是城墙奠基墓。当时的情景可能是:这里的部落首领决定修筑城墙了,为了以示庄重,便号召部落里的民众,在东方举行隆重的仪式。选定这个在当时身材非常高大人进行活埋,用他的生命作为城墙的奠基石,昭示着即将建成的城墙的坚固。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时的文明进步,可能要伴随着许多血腥。

  祭坛遗迹

  现在大家知道,这里是古城址的什么方位?——对,是东方。因为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把东方看得比较圣神。所以,他们在这里设置大型的祭坛,供人们祭拜天、地和自己心目中的神灵,祈求得到某种庇护,并获取生存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通过祭祀活动,给神灵奉献一些贡物,进行沟通,希望在某种庇佑下获得好收成,能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繁盛。这个祭坛从6000年前左右一直使用到5800年前左右,整个面积有250平方米,椭圆形的,中间高,逐渐向边缘倾斜,中间部位高出一米左右。祭坛上面有四类遗迹。一是发掘出了三十多座墓葬,大部分都有丰富的随葬品,可能是一个贵族墓葬区。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具屈肢葬骨架的墓就是其中的墓葬。屈肢葬,主要是指将尸体下肢向上卷曲的葬式。根据资料,屈肢是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绳索之类将下肢向上捆扎所致。这五具骨架都是仰身曲肢,正中间的身高1.7米,随葬有鹿骨和牛骨,可能是巫师,其他四具骨架墓里没有任何随葬品,而且有的缺少右手和左腿,是非正常死亡的,推测可能都是为他陪葬的,出现了人殉现象,以往的教科书,人殉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这些遗迹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二是祭坛中间部位的三个圆坑。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圆坑即大且浅,里面各放一块大砾石,不像柱洞,而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等距离分布。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知道圆形、直线、等距离等概念。但是这些圆坑有什么作用呢?至今还是个迷。三是在祭坛的东坡、东南部位、西南部位都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可能是祭祀遗留下来的。四是在祭坛左边,发现了大量的祭祀坑,清理出了49个。这些坑里内容丰富,有的是大型动物的骨头,有的是陶器,有的是红烧土,有的是大块砾石,有的是草木灰等等。

  首领墓

  祭坛的右边,我们看到玻璃框里有骨架的墓。这具骨架高1.75米,保存完好,根据随葬品来判断,属于大溪文化二期(距今5800年),他的墓坑里随葬有27件磨光红陶器,他的脖子上配戴两件精美的玉璜,左臂处有一个十来岁的儿童头颅骨,右手握着一个权力象征的陶鼎。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常高。他的墓坑的右边上下两个角各有一座男性屈肢墓葬陪葬,陪葬墓内没有任何随葬品。极有可能是人殉。通过位置和随葬品的数量和品质,推断它是在城址内发现的墓葬规格最高的。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非常高,我们推测是位酋长。

  南门遗迹

  这里是6000年前,城头山先民第一次筑城时设计的唯一一条通往城外的道路。当时可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考古发现,通道向北即是一期城墙南墙的门道,而且是唯一的门道。因此十分重要和被重视,为了加强通道和门道的防守,故在通道南边尽头设置一墙体,极似后世的翁城。这处水面则是5800年前,人们开挖的壕沟的一部分,兼做船码头。这段环壕开始挖掘修造的时间早于二期城墙的修筑,因此时第一期城墙由于内外坡堆积,越来越矮,一期环壕也几近淤塞,只好在外再开挖一条新的环壕。虽然这一段落的环壕主要与二期城墙相配套,但在一期城墙还在使用时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为了弥补一期城墙过低的缺陷,所以在环壕内侧建造了栅栏。现在的水面面积内,主要发掘二期城墙使用时形成的静水沉积,这里出土了很多重要的文物,如船桨、船稍、榫卯结构的木构件、麻布、固定泥土的木桩、用作护坡的芦苇席等,更重要的是出土了植物籽实70多种,动物骨骸20多种。植物籽实中有大米、莲荷、葫芦、冬瓜等。动物骨骸中有猪、牛、狗、各种鱼类、鸟类等。说明他们已经种田,种蔬菜,养家畜。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祥和的田园风光图。

  我们的参观到此结束,大家一定会感慨万千!今后,这里会修建一个古朴幽静的遗址公园来展示古人的生活。公园内除遗址现场遗迹遗存展示外,还修建有专门遗址博物馆,收藏从这里出土的文物;有各种有趣的体验区,如模拟考古、模拟做陶器等等。城头山遗址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大家!欢迎各位再次到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4/9973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