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插柳村来了个闷油瓶队长:不知应对采访,只知埋头苦干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陈雪骅 2016-11-18 22:16:1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师范大学驻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远南(右)来到一户开艺术客栈的村民家中,叮嘱要搞好卫生,为学生提供干净舒适入住环境。

  红网专题:新长征路上——红网大型网络扶贫系列活动全媒体报道

  相关链接:绥宁插柳村:艺术扶贫带动收入翻番
       变化:插柳村空置杂房秒变艺术客栈
       【扶贫日记】采风与义诊体现扶贫的担当与责任

  评论:“有心”插柳也成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 邵阳绥宁报道

  这次写的人物是湖南师范大学驻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远南,采访之前听说陈队长说话做事太实在,有村民亲切地笑称他是埋头苦干的“闷油瓶”队长。

  进村第一天采访,记者见到了陈队长。

    眼前的他身材魁梧,头发有些发白,记者说明来意后,他场面话几乎没有,直接来了一句“你们采访有什么需要我们积极配合”,回答干脆简单,就没有下文了。记者只得请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村支两委聚集在一块集中了解插柳村扶贫工作情况。

  记者一边查看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一边提问,会上更多的是村支书、村主任在发言、在作答,而队长陈远南就坐在我的对面,一言未发,直到点名提问他,他才略作陈述,内容仍然很简洁。这让记者心里有些打鼓,接下来的采访任务中有对他的人物采访环节,他话不多,采访该怎样进行……

  理清了思路,记者蹲下身,沉下心来提问和倾听,当聊到扶贫的话题时,陈队长的话匣子逐渐打开了。扶贫任务重,工作辛苦繁杂,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选择来插柳村扶贫?“组织任命,带着学校希望和自己的信仰而来,国家如此重视扶贫工作,作为党员自己也有责任加入扶贫队伍。”带着自己的信仰,2015年4月,陈远南来到插柳村,在这里开始3年的扶贫历程。

  这项工作难,难在哪里?“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难在精准。”“精准扶贫”是扶贫的要求和精髓所在,扶贫要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正因为要践行精准,陈远南吃了很多苦,也受了很多委屈。

  插柳村以苗族居多,村民住房大部分还是乡土风情的木房,用陈远南的话说,村民身上有一种“蛮”劲,不太好打交道。刚驻村进行定贫工作时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村民之间“攀穷”,村民之间贫富差距较小,两家间情况基本差不多,在核定贫困户过程中,选择A放弃B这样的决定很容易激发村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矛盾就像一座大山,我们和村支两委同志一块一块把石头搬走。”

  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陈远南决定省里对扶贫资金70%向贫困户倾斜,他将70%比例适当降低,让非贫困户也适度享受相关资金和扶贫政策,同时,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将非贫困户也拉入进来,以帮扶贫困户为主。

  一次村民家出现排水沟问题,工作队答应出钱由村民出力帮忙解决,而这笔钱没有及时给到村民手中。在一次应对省里的检查中,该村民直接抓住陈远南索要费用,当时陈远南说等检查完后再给,村民直接放话:“你不管,可以走了。”诸如此类的“气”,在一线扶贫一干就是3年的陈远南,自己也不记得受过多少次了,但他似乎很能理解一些村民的情绪,“人都有从自己立场考虑问题的习惯嘛”。

  在插柳村,一个很和谐的现象,是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心连心,合力脱贫攻坚。村支书苏进云讲述,刚驻村时,年轻的扶贫工作队员跟家人视频聊天,逢年过节没法回家看小孩。队长一次中秋节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打完那通电话就落泪了,“他总是做得多说得少,他们劳心劳力付出,有时候村民不理解,要默默承受很多委屈”。

  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骨子里的蛮劲明显,加上利益至上的思维习惯,在开展相关扶贫工作时,往往会难以避免矛盾,会有很多阻力。但陈远南始终把扶贫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推进,在这里不但要帮助改变插柳村村容村貌,更要帮助贫困户改变思想观念,这就是他理解和践行的“精准扶贫”。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8/9960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