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校友刘知捐赠的国立湖南大学时期学生证。
湖南音专师生准备欢迎解放军入城。(资料图)
红网长沙1月7日讯(记者 刘怡斌 通讯员 蒋晶丽)“我想向母校捐赠在校读书期间收藏的资料,作为母校的生日礼物。”日前,湖南大学收到湖北黄石的92岁校友刘知的来信。他寄来了自己悉心珍藏了60多年的国立湖南大学时期学生证原件,并附上书法作品一幅,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这本学生证历经风雨却保存基本完好,其封面是黄底黑字,印有“国立湖南大学学生证”字样。内页贴有黑白学生照片,姓名、院系、籍贯、注册学号等事项清晰可辨,“1949年”“第一年第一学期”字样上还盖有一枚红色印章。封底是“持证须知”。
刘知,1924年腊月出生,湖南湘潭人。他回忆,1949年,他从湘潭华中艺术学校考入当时的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湖南音专”)。同年9月,湖南音专并入国立湖南大学。他就成了国立湖南大学文学院音乐学系的学生,注册学号是“6372”。
“当年我们是在橘子洲头上课。”刘老说,入学时班上有20多个学生,由于人多琴少,天还蒙蒙亮时,大家就早早去琴房占座位。在刘老的记忆中,虽然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音乐学系的专业任课老师们都非常优秀,对学生们很关爱。“作曲家黎英海老师教我们音乐理论。黎老师为人很好,看到我生活拮据,还省下五元钱给我买饭票。四九年时,五元钱很值钱啊,当时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他回忆道,黎老师课余还会带着大家扭秧歌,并且到长沙街头教市民唱歌。
令刘老印象深刻的还有小提琴演奏家盛雪教授,他把当时9岁的儿子盛中国(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带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作演奏示范;著名歌唱家臧玉琰老师教声乐,楼华伯老师(音译)教音乐理论,曹岑(音译)老师教低音,林雨勤(音译)老师教高音;另一位教授是花腔女高音,虽已记不得姓名,刘老却对其歌声记忆犹新……
“小黄鹂鸟儿呀!你可知道吗?马靴上绣着,龙头凤尾花。两朵儿花呀,绣一只靴呀……”刘老哼唱起当年那位女教授在校举办个人音乐会时的曲目,那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让人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国立湖南大学。“音乐学系的学生非常活跃,我们还组织了音乐社团经常搞演出。”刘老说,每次演出大家都非常重视,手势怎么摆、琴谱怎么拿,大家都认真排练,正式演出时统一着装,以求最好的演出效果。“那时湖南刚刚和平解放,我们还经常到长沙城的各个地方教老百姓唱歌。”
“回想大学的时光真令人留恋!”刘老说,遗憾的是,由于院系调整,国立湖南大学文学院音乐系于1950年5月并入湖北的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他便跟随音乐系离开长沙到了湖北。后来在当地工作,最后在黄石新华书店工作到退休。
2016年是岳麓书院创建104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刘老心系母校,专程寄来国立湖南大学时期学生证原件,并附上书法作品《短歌行》。“希望了却一桩心愿。”他还在信中建议学校收藏当年的有关史料、物品为校庆展览作准备。
目前,湖南大学已将学生证原件及书法作品收藏,并向刘老颁发了收藏证书,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文中相关人名(楼华伯、曹岑、林雨勤),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核实,为音译。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怡斌 蒋晶丽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