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沅陵县分站记者 邓永松
中国农村变化大,沅陵更是一年一个样。这份感受出自沅陵女婿王小达之口,今年春节走娘家,他和娘家人在火炕上,一个劲地夸娘家变化。
王小达是浙江绍兴人,娘家在沅陵县北溶乡竹垭村罗家庄,10年前第一次走娘家的经历,在他脑海印象特别深。
那时县城到娘家全是泥巴路,50公里路程,班车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最恼火的是,那次车到落坪集镇不走了。司机告诉他,进村还有6公里,路烂不好走,实在要送,再加50元车费。
“人地生疏,加上大包小包,我没办法,只好再给50元,司机磨磨叽叽才肯上路。”王小达说话时一口绍兴腔。
如今,从县城到落坪的县道全铺上水泥,一脚油门到家门,娘家周边3个村通路、通桥,村民户户有摩托,好多人家还添了小车。
“路好了,出行方便了,还带动吃、住、玩等其他建设变化呢!”王小达感慨地说,前年来娘家过年,村里开通了手机,去年用上电脑和手机wifi上网。
这个正月,一有空闲,王小达就和女儿跑到隔壁邻居家,争抢微信红包。他晃动手机说,现在一日没电,不知怎么去生活——手机没信号,电视不能看,打牌没灯照,电饭煲、冰箱、洗衣机用不了!”
20年前,娘家用的是村里小电站自发电,低压电线,栗树电杆,一家一户两个黄灯泡,人称“老爷电”——天干没水不发电,风大打雷不发电,溪里涨水不发电,雪大倒杆不发电。
“生活用电离不开升压器,加工用工谈不上。前些年实施农网改造,照明、加工全是国家电网供应,而且城乡同网同价,'老爷电'时代过去了。”岳父代先宝深有体会。
王小达口里的娘家一年比一年好,还有村庄人户越来越多,房子越建越漂亮。
村民张新文,11年前搬到山下公路边,投资5万元修起小平房,邻居羡慕。今年春节打工回家,夫妻重修新房,原因是嫌当年房子太小,款式过时,现在有钱了,住大房享享福,另嫌单门独户,没邻居不热闹。
“这两年,受益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不少贫困户下山,公路边还会修很多新房,昔日冷火稀烟的罗家庄,到时将建成村镇半条街,热闹得很!”来串门的村主任邓永柏一旁插话。
农家火炕暖,午夜闲话长,说着说着,话题转到沅陵县城。王小达感叹说,第一次来的时候,城南车站一下车,没有高楼,最多也就5、6层,现在一眼望去,全是10多层以上高楼大厦。
“当年沅陵镇政府大门出口有栋6层楼,蓝色玻璃面墙上嵌4个醒目大字摩天大楼,如今旁边长出品龙国际、北京公馆,高达30至40多层,栋栋像大森林!”王小达话音刚落,屋里欢笑一片。
来源:红网
作者:邓永松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