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临湘4月7日讯(通讯员 张日平 刘莹)春光明媚的季节,由湖南省临湘市文旅广新局主办,临湘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临湘嗡琴戏培训月正式响铃开班。3月15日至4月6日,来自忠防民间剧团及其他业余剧团的32名戏曲爱好者来到市文化馆排练厅认真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唱腔及戏曲表演技巧等,参加了第一期培训学习。
嗡琴戏,又称临湘花鼓戏,是盛开在湘鄂赣毗邻地区的一朵艺术奇葩,剧种形成之初,主要伴奏乐器为民间艺人自制的嗡琴,嗡琴的发音低沉厚重,音色粗犷,好像群蜂在蜂箱发出的共鸣音,听起来瓮声瓮气,故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嗡琴戏起源于明末清初临湘市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上游地区,脱胎于临湘境内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得益于位居湘鄂赣交界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湖北的汉剧、楚剧,江西的采茶戏,长沙花鼓戏等唱腔精华,形成今天拥有六大声腔、390多首曲牌、29个代表性传统剧目的地方剧种。其代表性剧目有《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朱氏割肝》《孟氏割股》《王妹子回门》等29个。嗡琴戏一般根据剧本内容和剧中人物的出生地而用当地的方言,特别是小丑,在哪里演出就讲哪里的方言,贴近群众,深受欢迎。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依托文化传承促进发展强盛,地方戏剧文化遗产就必须发扬光大。临湘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如勇说:“我们要以临湘市专业的花鼓戏剧团为龙头,引导民间剧团也参与搞好嗡琴戏的传承保护,引导他们跟着我们专业剧团闯市场,让他们也创新经营模式,逐步发展壮大。”
为了通过对戏曲练唱中气息、发声、吐字、润腔和情感的处理以及经典唱段的学唱练习,基本的手眼身法步的练习等知识的传授,提升全市戏曲爱好者的基础水平。主办方邀请到了富有经验的授课老师及本土知名人士,他们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生动的表演示范让学员很受启发。培训课程进展得有声有色、热闹有序。
近两年来,临湘市文化馆一手抓免费开放工作,开办丰富多彩的免费培训班186场(次),先后开设了摄影、美术、书法、舞蹈等课程,受众300余人,共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1560人次,一批基层文化能人脱颖而出,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了坚强的文化队伍支撑;另外不断深化免费开放工作,组织队伍走进学校、走进广场、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开展“欢乐送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从行动上认真贯彻,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使广大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来源:红网
作者:张日平 刘莹
编辑:刘惟烜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